八仙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源远流长,早早宋金元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传说。这些传说到了明朝中期发展到高峰期,各种有关八仙的小说戏剧层出不穷,形成了流传数百年的八仙文化。而在这些传说故事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八仙过海的传说,并衍生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成语。后人在谈论八仙时,常常关注的是他们的各种神通和奇遇,却对于为什么要过海没有太多的讨论。而对于他们与龙王发生冲突的根源,很多人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才是八仙过海传说的主旨,也影射着明朝的一些社会乱象。

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在北宋中后期就已经有各种不同版本的八仙存在。经过宋金元三朝的发展,到了明朝中后期才逐渐形成现在的标准版本,并在吴元泰的小说《八仙过海东游记》中固定下来。而“八仙过海”作为《东游记》故事的压轴大戏,被放到了小说的末尾,成为小说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按照小说的描述,起因是八仙应邀去参加佛教的龙华会,渡过东海时与龙王发生冲突而引发争斗。故事中由吕洞宾提出不用坐船渡海,而是各显仙人神通,于是八仙利用各自的法宝渡海。海中的龙王和龙太子贪图八仙的法宝,便出兵劫持了蓝采和,于是引发了八仙和东海龙王的争斗。

这个争斗在故事发展中无限度的扩大化,不仅把其他龙王卷入其中,还把天庭和佛教拉入了战局,让天上地下打得一塌糊涂。最后是孙悟空出面摆平天庭大军,观音出面说和斡旋,才平息了双方的纷争。可仔细分析,却发现这看似逻辑简单的情节,却有着很多让人疑惑之处,值得细细品味。

比如东海龙王在神话小说中都是龙套存在,谁都可以随便欺负的杂兵头领。而八仙却是太上老君的亲传弟子,属于道教高层神仙。那为何龙王敢派兵打劫八仙,失败后还不依不饶的告上天庭?为何玉帝明知龙王理亏,还派赵公明带二十万天兵围攻八仙,迫使八仙向孙悟空求救?

要解释上述的问题,若从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创作套路开始分析,可以从中得到很多隐藏的故事情节。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套路并非道教的神仙体系,而是以《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故事为基础的神仙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表面上是依照佛道两教的神仙文化,创造了一个以天庭为核心,包含三界两教的神仙社会。实际上这个体系是在影射明朝当时的社会形态,并将明朝社会中发生的种种事情演化成神仙故事,以表达作者对这些事情的态度。这种写作手法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非常典型,明朝的其他神话小说也以此为参照。

从这个神仙体系来看,东海龙王的行为是非常反常的,完全不符合他杂兵头领的形象。在《西游记》中东海龙王就是被孙悟空呼来换取去的龙套角色,而在《封神演义》中哪吒闹海是随便殴打东海龙王,还把三太子敖丙都剥皮抽筋。由此可以看出,东海龙王在神话体系中实在是弱小可怜。在《东游记》的前半部分,东海龙王也符合这个设定,他在面对费长房时也是卑微可怜的角色。而费长房还不是神仙,只是拿着铁拐李赐予的玉符就足以让他低头。由此可见,小说的人设中东海龙王还是符合传统神仙体系的套路的。

可是到了八仙过海这一段,东海龙王就突然飘了,竟然听从龙太子的话派兵劫持蓝采和。虽说蓝采和在八仙中实力不强,但人家好歹也是和铁拐李、吕洞宾等人的同僚,不看僧面看佛面,怎么也得给个面子啊。况且东海龙王之前连拿着玉符的费长房都不敢惹,他又凭什么惹上铁拐李亲自带队的八仙?

从小说的设定来看,八仙可不是代表他们八人,而是代表着太上老君。他们是太上老君在人间传道的代理人,在各个神仙处都是非常礼遇的。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八仙被邀请参加王母的蟠桃宴会和如来佛的龙华诞,这可就是身份和能力的象征,而他们在这些社交场所代表的也是太上老君的意志。

如果说东海龙王的异常行为还能用贪图八仙法宝来解释,那八仙向孙悟空求救就更加不可思议了。八仙时在参加如来佛的龙华诞路上与龙王发生冲突的,双方打到最后引出了赵公明和二十万天兵天将。八仙寡不敌众跑到龙华诞上向孙悟空求救,这完全不符合他们的身份和行为规范。

他们是太上老君的代理人,一言一行都代表着道教的尊严和形象,这在小说中铁拐李和汉钟离教育吕洞宾时就说得很清楚了。他们受邀参加龙华诞,是如来佛对太上老君的礼遇,也代表着神话中道教高于佛教一筹的地位。可他们八人不向太上老君求救,却舔着脸找佛教,岂不是有辱道教的尊严?

最离谱的要算玉皇大帝了,他明知东海龙王犯错在先,而且是违反天条的大罪,却故意包庇。不但没有制止东海龙王扩大战争范围的行为,还派出赵公明和二十万天兵天将围攻八仙,这简直就是徇私枉法。玉帝作为三界至尊,天道的代言人,他与龙王的身份差别巨大。龙王有什么资格让玉帝破坏天条的规定,还派出天庭大军来对付八仙?而战争的规模扩大到远超龙王能控制的范围,这根本不符合天庭一贯的行为风格。这其中种种前后逻辑矛盾之处,也说明了事情背后隐藏着不同寻常的故事情节。

从表面上看,八仙过海的故事是推崇道教的小说,其中包含了大量全真教的修行理念。这样的小说在道教昌盛的明朝并不少见,在神话小说中像《西游记》那样崇佛抑道的反而不多。然而在情节中比较另类的是,八仙过海的故事并不排斥佛教,在故事情节中八仙和佛教的关系匪浅,甚至有资格参加龙华诞。

在神话体系中,龙华会是佛教最大的盛会,没有之一。龙华会召开有两种条件,第一是每年释迦牟尼的生日诞辰,第二是弥勒菩萨晋级为弥勒佛。由于弥勒菩萨晋级是在十万年后,所以常说的龙华会实际上就是如来佛的龙华诞。神话体系中参加过这个盛会的,有黎山老母、毗蓝婆、镇元大仙、唐僧等等。

从这些参加者的身份和地位来看,龙华诞上出席的都是天界的大人物。八仙过海也遵守这个套路,八仙在龙华诞上遇到了孙悟空和观音菩萨。这也说明小说作者遵循了传统套路,并没有抛开神仙体系而另辟蹊径。这就说明传统的神话体系在八仙过海中是适用的,上述的那些不合理之处是作者有意为之。

分析八仙过海故事发生的前后变化,从细节入手,可以发现东海龙王态度的突变并非龙太子的引导,而是自己的选择。龙太子贪图蓝采和的法宝,这只是事件发生的起因之一。在八仙轻易救回蓝采和,并对水晶宫造成毁灭性打击后,龙王理应服软求饶,因为龙宫的硬实力差八仙太远了。

可龙王不但没有退缩,还把其他三个龙王拉入其中,这就非常不合情理了。而且明知自己违犯天条的情况下,还主动上天庭告状,这完全就是作死的操作。龙王从哪里来的自信,能够保证玉帝在处理这个事情时会包庇他?这种情况只有唯一解释,那就是玉帝对龙王的所作所为是默许的。换句话说,很可能龙王半路拦截八仙,是在玉帝的暗中授意下进行的。龙太子的行为只是找个动手的借口,避免这种违犯天条的事情连累到玉帝而已。只有这个假设成立,才能合理解释为什么玉帝会包庇东海龙王。

结合八仙过海的目的,可以推测龙王的意图是阻止八仙去参加龙华诞。而以他们的实力根本不是八仙的对手,所以才故意制造冲突,将天兵天将引入局中。这样玉帝就能名正言顺的派兵阻止八仙,使他们不能参加龙华诞。结合八仙是全真教理念的代言人,他们崇道教而不排斥佛教的做法,可以说是与天庭一贯的作风背道而驰的。因为在传统的神仙体系中,天庭的主要政治格局便是佛教和道教互相制衡。这既是来源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传统,也是影射了明朝社会两大宗教暗中角力的社会现象。

而小说中玉帝派兵围剿八仙时,领兵的是赵公明,其称呼也非常巧妙。众所周知,赵公明是财神爷,也是道教的正一玄坛真君。可是很少人提到,赵公明也是道教四大元帅之一。玉帝派兵时用的不是正一玄坛真君的封号,而是用四大元帅的说法。这就明显将正一道和全真教的道教内部矛盾,引导成为道教和佛教的矛盾。也就是说,玉帝的操作是借着反对佛教的名义展开的,把道教绑上了自己的战车,而将与佛教关系良好的全真教踢出了圈子。这种操作却正好与明世宗嘉靖年间,皇帝朱厚熜重正一道而排斥全真教的宗教理念相符。

在小说的最后,八仙在龙华诞上向孙悟空求救,然后再由观音菩萨出面斡旋。在孙悟空强大的武力支持下,赵公明不得不放弃武力镇压八仙的打算,最终听从观音菩萨的安排平息了这个战争。而龙王只是战争中的小喽啰,在赵公明投降的情况下,他根本不敢有反对意见。

这个情节也与全真教的理念相合,正所谓“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缘来是一家。”从王重阳创立全真教开始,就一直秉承这个理念,主动吸纳道教各分支宗派和佛教理论,以有教无类的观念进行教义的传播。这虽然被正一道等传统大派看作异端,但却得到了中原百姓的广泛支持。

从这些情节出发,可以看出作者借此在隐射明朝社会的宗教乱象问题。一方面,嘉靖皇帝朱厚熜信奉正一道,排斥全真教和佛教。另一方面,全真教和佛教有相通的修行理念,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双方在争夺传教和势力范围,以及深层次的政治利益上发生明争暗斗。而作者通过八仙过海的故事情节,以玉帝来隐射皇帝和正一道,暗中贬斥其腐败和官场黑暗。同时有抬举全真教和佛教,以达到增加民家声望,促进教义传播的目的。可以说这出戏是典型的,为了给全真教拉队伍而进行的宣传广告。

《八仙过海东游记》一书拼凑的痕迹非常重,很多情节都原封不动的抄袭至其他的小说,强行与八仙拉上关系。作者写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全真教进行宣传,劝说百姓信奉这个宗教。因此这里面的每个故事都有着美化道教的痕迹,以获取老百姓的信任。最后一段八仙过海的情节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是作者费尽心机才编撰而成。由于涉及到正一道和皇帝,所以他还用了玉帝来指代皇帝的办法,可谓是含沙射影。只可惜这些心计没有用在正道上,只能变成阴谋和鬼蜮伎俩,对国家和人民没有任何好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