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野店鎮村民牛慶花在蘋果園爲客戶挑選蘋果

黃谷村地處大山深處,五道山樑夾着三條深溝,山路崎嶇旋轉,趕集要走20裏地,挑一擔水,來回得走5裏山路。過去農產品運不出去,佛手瓜、蜜桃在地裏一爛一片◇“我是聽着沂蒙六姐妹故事長大的,她們當年那種‘最後一口米做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衣,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支前擁軍精神激勵着我。我想把這種精神融入企業中去,帶動更多的鄉親發家致富。”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慄建昌張志龍賈雲鵬  人人都說沂蒙山好,可風景裏的50多萬老區貧困百姓,當年的日子並不輕鬆。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際,《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來到山東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沂蒙革命老區,走村入戶,零距離感受這片紅色熱土的脫貧新變化,走進沂蒙脫貧的優美畫卷。融入產業鏈脫貧有保障  臨朐縣嵩山生態旅遊區一號大道上,從藤蔓上垂下的佛手瓜不時打在車頂上,發出咚咚的聲音。兩邊張望,山峪間立竿連片,竿頂端連片架網,佛手瓜綠葉成蔭,像地毯一樣鋪滿了整個山坡。葉落之後的柿子掛滿枝頭,一樹樹紅火點染着村前屋後。  黃谷村貧困戶張文山今年種了4畝佛手瓜,按照每畝產量1萬斤、收購價每斤8毛錢計算,每畝佛手瓜純收入能達到5000元。“過去運不出去,爛在地裏,現在有合作社統一銷售,價錢還高。”張文山笑得合不攏嘴。  當地村民有種植佛手瓜、蜜桃的傳統,但依靠瓜果脫貧致富,幾年前“想都不敢想”。黃谷村地處大山深處,五道山樑夾着三條深溝,山路崎嶇旋轉,趕集要走20裏地,挑一擔水,來回得走5裏山路,佛手瓜、蜜桃在地裏一爛一片。  臨朐縣委書記杜建華說:“要拔掉窮根,就要找準‘病根’,攻克制約羣衆脫貧的因素。”爲此,臨朐縣精準進行脫貧要素匹配和制度性供給,首先從嵩山最難啃的硬骨頭——7個山頂村沿線修建環山路開始。這條總投資4000多萬元、全長55公里、平均海拔700米的“天路”建成通車後,當地的優質瓜果走出了大山。  嵩山生態旅遊區還建立起瓜果冷儲交易中心,通過“一村一合作社一冷庫”的方式,爲各村提供瓜果集中儲備銷售平臺。“每個村的瓜果合作社都有一個冷鏈倉庫,方便村民們延長保存瓜果時間,賣上好價錢,當地佛手瓜、蜜桃等種植面積擴大到近7萬畝。”臨朐縣扶貧辦主任楊先凱介紹,全縣實施產業扶貧項目244個,惠及貧困戶1.47萬戶次、2.78萬人次。  佛手瓜成爲“致富瓜”,是沂蒙山區產業扶貧的縮影。  當地發揮“八百里沂蒙山山清水秀、千里沂河風光旖旎、紅色文化根深葉茂”的優勢,依託果品、苗木、黑山羊、編織等特色種養殖和手工藝品,將貧困村和貧困羣衆吸納到扶貧項目產業鏈中,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不斷擴寬脫貧增收渠道,實現貧困戶脫貧、村集體增收、合作社發展共贏。  “中國結藝之鄉”郯城縣紅花鎮,聚集了幾百家中國結加工製作銷售企業,年產值達12億元以上,是全國最大的中國結生產基地。全鎮7萬多人口中,有2萬餘人從事中國結相關產業,形成了30餘個中國結編織專業村,有6000餘戶編織專業戶,成爲當地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紅花鎮鎮長趙安寧介紹,鎮裏通過爲貧困戶設專崗、送料上門再回收等多種途徑,已帶動130餘戶貧困戶實現就業增收、穩定脫貧。  紅花鎮院南村貧困戶鄭懷玲患有肢體二級殘疾,行動不便。經過簡單的技術培訓後,現在她每天在家做着盤繩、穿針、搭線等簡單勞動,不僅豐富了生活,也增加了收入。她說:“這活兒幹着輕鬆又喜慶,一年能掙六七千元。”  山東省扶貧辦統計數據顯示,沂蒙革命老區(臨沂全市12個縣區、濰坊臨朐縣、淄博沂源縣、濟寧泗水縣、泰安新泰市、日照五蓮縣和莒縣)18個縣(市、區)2015年底共有貧困人口55.6萬人,到2018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經過兩年鞏固提升,已由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邁進。  僅在老區主要城市臨沂,2016年以來就共累計落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6.7億元,發放扶貧小額貸款78億元,先後建設了3245個產業項目、276個扶貧車間,帶動48.9萬人次貧困羣衆增收,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6年的2566元增加到2019年的6913元。沂蒙精神引領激發戰貧動力  沂南縣依汶鎮後峪子社區,青山腳下整齊排列着一棟棟紅頂白牆的二層小樓。乾淨整潔的街道旁,幾位村民在樹蔭下閒聊家常,處處顯示着這個遠近聞名的“小康村”裏幸福的生活。  後峪子社區恰如其名,過去村落分佈在8條山峪裏,曾是一窮二白的山區村。“從前俺們村在山上,只有一口井。小時候遇上天旱,得拿着泥罐子走七八里路到汶河接水。因爲山路難走,泥罐子常常在半路就摔壞了,有時候一天跑好幾趟都填不滿家裏的水缸。”村民尹傳鳳回憶道,缺水是後峪子村的“窮根”。因爲沒有水,外村的閨女不願嫁過來,當時的後峪子村被鄰村人戲稱爲“乾巴村”“光棍村”。  面對貧瘠的自然條件,社區黨支部書記梁兆利帶領黨員羣衆戰天鬥地、整山治水、修路架橋。經過十幾年的奮鬥,尤其是近幾年的努力,這裏告別了“出村沒有路、澆地沒有水、山上沒有樹”的歷史。隨着山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後峪子社區將目光瞄向帥李、板栗種植,讓荒山變成了致富的金山。2019年,後峪子社區集體收入39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6萬元,全村75戶貧困戶118人全部脫貧。  一進沂蒙山,遍地起炊煙。擁有紅色沃土的沂蒙革命老區,早在1995年就在全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中率先實現整體脫貧。新時期脫貧攻堅中,幹部羣衆傳承“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沂蒙精神,爲打贏這場新的“孟良崮戰役”注入源源不斷的戰貧動力。  “電商玫瑰”牛慶花在蒙陰縣野店鎮遠近聞名。2015年底,當時還是留守婦女在家養豬種地的她,參加了北晏子村組織的電商扶貧培訓,隨後創辦了網店“孟良崮果園”,蜜桃銷售旺季月銷20餘萬斤。在自己致富的同時,還帶動全村16戶貧困戶脫貧,被父老鄉親們稱作新時代“沂蒙扶貧六姐妹”之一。  “我是聽着沂蒙六姐妹故事長大的,她們當年那種‘最後一口米做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衣,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支前擁軍精神激勵着我。我想把這種精神融入企業中去,帶動更多的鄉親發家致富。”牛慶花說。  臨沂是沂蒙精神的發源地,又是山東脫貧攻堅兩個重點市之一。臨沂市委書記王安德說,黨員幹部打頭陣、男女老少齊上陣,我們實施了“雙百千萬”沂蒙老區脫貧攻堅行動,即百名縣級領導包鎮、千名第一書記包村、萬名機關幹部包戶。同時,號召百家強企幫鎮、千家電商幫村、萬家志願家庭幫戶。  除了牛慶花,其他“沂蒙扶貧六姐妹”也都有着突出成績:曹淑雲在偏遠山區開設扶貧車間,招收貧困羣衆在家門口打工;於學豔開起公司,生產西瓜塑料網兜,遠銷韓國、日本等國家;林西臻在農村辦起幼兒園,帶動村民開展志願服務,幫助困難羣體;劉加芹在家辦起服裝加工廠,帶動周邊百姓致富;王洋建起了“快遞+電商”村級服務站,開展電商助農……  沂蒙老區黨員幹部深入貧困鎮、村、戶開展“三問三清”,一問貧困戶爲什麼貧窮,二問省定重點村爲什麼貧困,三問聯繫鎮發展爲什麼落後,對貧困鎮、村、戶分類制定幫扶措施,實施精準對接、靶向治貧,做到扶貧攻堅行動責任清、措施清、時效清。2016~2019年,臨沂有1275個貧困村摘帽、45.1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4.85%到2019年基本“歸零”。 織密“防護網”脫貧更防返貧  在臨朐縣景福養老護理院乾淨明亮的病房內,辛寨鎮王家樓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建寶正在醫護人員的照料下進行康復訓練。因車禍導致重度失能的王建寶,入住景福養老護理院扶貧養老服務中心兩年多來,身體明顯恢復。他的父母和妻子減輕了護理照料的勞累,都在周邊工廠找到工作,家裏有了穩定收入,實現瞭解困增收。  “老病殘”特困羣體是貧中之貧、難中之難。對此,沂蒙老區各地探索特困羣體幫扶救助長效機制,織密防返貧致貧“防護網”。比如,臨朐縣將全縣1.1萬名“老病殘”特困羣體作爲重點幫扶對象,實現了重度失能人員集中護理照料、重度貧困精神障礙患者救治、特困羣體居家幫扶照料三個全覆蓋。  景福養老護理院院長高霞說,目前已收治了224名生活不能自理、家中無人照料的貧困人口,照料費用每人每月3000元。按照臨朐縣相關規定,入住護理院的重度失能人員政策性補助全部用於護理相關費用,不足部分由縣級和鄉鎮按照6︰4的比例分擔,破解了“一人臥牀,拖垮一家”的難題。  沂蒙老區各地還爲貧困羣衆購買“扶貧特惠保險”,形成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商業補充保險、醫療機構減免、民政救助救濟的“五位一體”安全屏障。  郯城縣郯城街道陵坡村居懷彬就是這個政策的受益者。他的老伴患尿毒症已9年,一年要做100多次透析,每年醫療花費13萬多元。現在有了特惠保險,報銷後自己每年僅承擔6000多元。他直言:“政府政策好,要不然老伴的命早就保不住了。”  多地還建立起“六個一”長效機制:即每個村建設一個特色產業項目,一個扶貧就業點,一個光伏扶貧電站,一個包括普惠性幼兒園、衛生室、戶戶通硬化路、飲水安全、農村改廁、文體廣場在內的公共服務平臺,一個孝心養老基金,一個扶貧理事會,實現一村多業、一戶多策、一人多崗,有效促進了村增收、戶脫貧。  “一園生五金”,脫貧有長勁。位於沂蒙老區深處、三縣交界之地的沂南縣岸堤鎮朱家林,通過搭建產業融合、資本下鄉、人才返鄉的平臺,先後吸引40餘個產業項目和創客團隊落地,使昔日落後的小山村崛起成爲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在此過程中,當地村民可獲得土地流轉租金、房屋分紅、打工薪金、經營收入、集體分配收入。朱家林田園綜合體覆蓋的5個省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43戶、3813人已全部實現脫貧。  記者在建於朱家林田園綜合體的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沂南試驗站看到,果樹專家正爲園區的果樹項目負責人、附近村果樹種植戶開展果樹綠色發展新模式新技術培訓,讓脫貧可持續、更長效。“我們要讓科技助力脫貧攻堅。”試驗站負責人高登濤說。  爲確保扶貧資產完整安全、管理到位、高效運轉,沂蒙老區還通過“四權分置”加強扶貧資產精準管理,即所有權歸集體、經營權歸承包戶、收益權歸貧困戶、監管權歸政府。目前,臨沂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已登記管理扶貧資產26億元,鞏固提升了脫貧成果。  臨沂市扶貧辦副主任唐豔芳說,當地還建立起返貧監測和即時幫扶機制,通過精準扶貧“二維碼”,加強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的監測管理,對4057名即時幫扶人員持續開展針對性幫扶,有效防止返貧和產生新的貧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