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風光特秀麗,河中風物出乎倫。綠苑連延花萬樹,碧堤回曲水千重。誰知西域逢佳景,萬頃青青麥浪平。

《撒馬耳幹》耶律楚材

這首詩,是耶律楚材跟隨成吉思汗征伐花剌子模時所作,這座城市是花剌子模的重要城池,也是中亞地區當時最爲繁華和富庶的地方。但就是這樣一座城池,在成吉思汗面前,也是不堪一擊的。

當時的蒙古,已經是橫跨歐亞的帝國,東亞地區的遼國、金國已經爲蒙古滅掉大半,西南是高聳的青藏高原,再往南方則是印度洋。南方的國家夾雜在強大蒙古與羸弱的南宋之間,可謂是去無可去。對於成吉思汗而言,征服南方,不過是時間問題。成吉思汗並不着急,他將目光看向了西方。

成吉思汗數次西征,蒙古鐵蹄縱橫沙場,是當時歐亞大陸聞之色變的魔鬼級軍隊。而若成吉思汗要大力西征,在中土和西方道路上,當時有個部落聯盟國爲花剌子模,多年與蒙古爲敵 ,而且長年橫亙在中原與波斯的絲綢之路上,成爲蒙古西進的阻礙。這顯然不符合蒙古的戰略縱深,花剌子模之滅有其必然性。成吉思汗攻滅花剌子模的戰爭,可謂是抱着必勝之信心,許多著名將軍都在其中,哲別、窩闊臺、朮赤、拖雷等均在陣中。在哲別身邊有位漢族青年,名爲郭寶玉。

中亞地區的地形東南低西北高,蒙古自東北方向進攻,騎兵縱橫,恰好可貫穿中亞,這是極大的有利於蒙古騎兵的。跟東亞的中原不同,中原地區丘陵與盆地雜錯,河流與湖泊密佈,人口非常分散,形成無數聚居點,每個點可能都有巨量人口,騎兵的戰鬥力雖強,卻也大受削弱。進攻西亞則不然,由於人口大多集聚平原,而且當時缺乏中原高度集中的行政政權和軍事力量,面臨蒙古,一旦潰敗則會一瀉千里。

因此,蒙古鐵蹄之優勢,在中亞戰場上可謂盡顯。那些經歷過千年戰爭洗禮的南國將軍們,封狼居胥的廣度和深度得到拓展,更是在西征戰役中大展宏圖。當年李廣霍去病等將也不過兵抵西域,而蒙元的南國降將卻將兵鋒打過了天山,打到了高加索山脈。打過了伊犁河,更是打到了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郭寶玉正是這場戰爭的見證者。

郭寶玉是名將之後,據傳是唐代名將郭子儀後代。天文兵法,刀槍騎射,可謂無所不精,當年曾在金國朝堂爲將。後因其上級主將被蒙古所敗,郭寶玉率部投降蒙古軍,是爲木華黎的屬下。而木華黎顯然非常賞識其人,便向成吉思汗引薦,成吉思汗謀定中原之策,郭寶玉對曰:“中原勢大,不可忽也。西南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圖金,必得志焉。”這是什麼決策呢?即是所謂的戰略大縱深策略,不與有長江黃河之險的金、夏、宋等國直接對抗,而是以殲滅中原周邊國家,如吐蕃、大理等國,以外圍之勢蠶食中原邊境,繼而攻滅其國,這顯然爲蒙古高層所採用,後來數年之間,蒙元大軍即是採用此策,滅掉金國、南宋的。

郭寶玉顯然因此受成吉思汗所重視,成爲隨軍出征的主要將領。在征伐西域諸國中,郭寶玉屢立戰功,取永清,破高州,攻佔西遼。破錦州,佔太原,金國岌岌可危。進西域,過天山,郭寶玉可謂是跟隨蒙古大軍走遍東亞和中亞地區,可以說是戰場上的絕對老司機,既掌握中原戰術,又識得蒙古鐵騎,翻得過東亞的山陵,趟得了中亞的河流,成吉思汗對此將之重用,亦由此見。郭寶玉亦是有氣魄之人,成吉思汗征伐西域,曾向其詢破城之策,而郭寶玉對曰:“使其城在天上,則不可取,如不在天上,至則取矣。”就是說,只要城池不在天上,我就打得下來,可說自信滿滿。

撒馬耳幹在花剌子模中享有勝名,其名在波斯語中就是“肥沃”之意,顯然是人類最早聚居和發展的區域,兩千多年前的亞歷山大大帝就曾誇讚此城之壯觀,城內富賈雲集,花團錦簇,可說是人世間最適合居住的城市。如此好城,花剌子模自然也會重視,成爲該片區域的統治者後,便逐年加強其堅固的城牆,配備精銳的軍隊,到蒙古人進攻此城之時,據傳此城有11萬精銳之師。

在征伐花剌子模的重要戰爭中,蒙古大軍以其重要城池撒馬爾幹城爲重要攻擊點,以哲別率5000騎兵爲奇兵,取道畏兀兒、可失哈兒地區,故意騷擾花剌子模的核心區域撒馬爾幹城,製造攻打戰略要地假象,成功吸引注意力,爲成吉思汗主力部隊贏得時間和機會!這場戰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趣的是,郭寶玉正好就在哲別麾下。這股奇兵發揮的作用,正是牽制了花剌子模的更多支援部隊,以至於撒馬爾幹城中的11萬精銳之師喪失戰鬥意志。等到花剌子模的主力部隊被哲別和郭寶玉的奇兵拖得疲如奔命時,這股奇兵又神奇的調轉路線,回到了撒馬爾幹城下。

據傳,撒馬爾幹面對蒙古大軍,還曾出動象陣。雙方剛剛對陣之時,由於蒙古騎兵尚未與象陣有過交戰,且戰馬突然面臨如此龐然大物,蒙古大軍亦稍顯凌亂,雙方之戰短時間陷入膠着。唯獨郭寶玉到來到城下,以火攻之計打亂象陣陣腳,蒙古大軍遂如入無人之境,戰場上變成了一場屠殺,撒馬爾幹軍慘敗。而也就是如此撒馬爾幹的11萬精銳,卻未能守住城池等到援軍的到來,千年城池僅在5天之內就被蒙古大軍攻破,可見得蒙古大軍之無敵。郭寶玉因此戰,則更受賞識,幾成爲成吉思汗身邊的最受重用之漢將。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