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國的角度來探討春秋戰國這段歷史,其實非常有難度,尤其是針對宋國的前幾代君主看,除了開國君主微子啓的故事頗多外,繼任的幾代君主,典籍和故事都非常少。

這跟春秋戰國時代其他幾個大國的情況還不太相同,比如齊國,比如晉國,包括宋國臨近的魯國等諸侯國,其開國君主和前面幾代君主的故事也比較多,就算典籍記載少,後世的考古發掘也基本將其淵源理得很是清楚,基本上從這些君主的身上就能看到諸侯國的發展脈絡。

這或許跟諸侯分封的面積與之後來的發展密切相關,由於本屬小國,開國的君主又無勵精圖治之意,多半就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爲人所遺忘,有的爲戎狄所滅,有的爲蠻夷所破,真正能夠存活到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都是不容易的。

到宋煬公、宋厲公時代,這個時候西周的整個政治體制都在發生變化,社會思潮崛起,諸侯國之間的紛爭已經出現,互相之間的尊重之意漸失,攻伐日盛。尤其是面臨土地疆域的開發,人口百姓的增長,對養尊處優的周王室的敬意出現消退,周王國的分封制和嫡長子繼承製體系出現裂痕,宋厲公就是弒殺宋煬公而得君位,可說是得位不正。

宋厲公後期大約處周夷王到周厲王之間,史書載:“釐公十七年,周厲王出奔彘”,這個宋釐公是宋厲公的繼承者,其在位時間17年,而後世對周厲王的在位時間判斷,則在30年左右。也就是說,周厲王的在位橫跨宋厲公和宋釐公兩人,可以說周厲王所發動的社會變革,對諸侯們的影響頗深。《史記》載:“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與民爭利、與貴族爭利,成爲諸侯們的大忌,《王逸正部》:“幽、厲禮樂崩壞,諸侯力政,轉相吞滅,德不能懷,威不能制。”春秋戰國雖未拉開序幕,但周厲王所引發的動亂,已爲周王國的衰落吹響喪音。

宋厲公是曾經說過“我當立”的君主,周厲王要從其宋國掠奪利益,恐怕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趣的是,兩位的諡號都湊巧的歸結爲“厲”,不是什麼好評價。周厲王作爲君主親近臣子無可厚非,而宋厲公與兄長弗父何已在當年的爵位讓與辭中贏得默契,親族之間和睦共處,團結一致,而且宋國本身骨子裏那種叛逆勁兒,就跟周王國尿不到一壺去,因此周厲王與宋厲公之間,孰失孰得,很難界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