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你怎麼這麼笨?”

“你真是個壞男孩/女孩!”

“你最好聽話,否則 ……”

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上面這些話?說實話,我有說過。

我們經常會被眼前的情緒所困擾——早上急着想讓孩子收拾整齊,快點出門去上學,再不出發就要遲到了;或者,想要孩子快點喫飯,以便我們能快點收拾碗筷——於是,我們經常會發現自己所說的話並不是我們最終想要說的話,有時候只是因爲我們急切的心情而脫口而出,根本沒有考慮到這些話語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艾麗爾.雷斯切爾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書中,爲我們提供了75條黃金法則,用來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這些法則都通俗易懂,非主觀,每一條都先提供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最後又手把手教我們如何在挑戰性的環境中應用這些原則。

艾麗爾.雷斯切爾是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展系博士。她在加州大學等學校和機構創辦了廣受歡迎的父母教育研討班。

艾麗爾在書中說:“優質父母會避免毒舌傷人。”

前面那些不經思索說出來的話,往往很刻薄或很苛責,會導致親子關係很糟糕。

她教我們,要儘量用愛的語言和行爲來與孩子交流,就算有時候,我們並不認同孩子的行爲。

艾麗爾建議我們,“孩子歸孩子,行爲歸行爲”。要把孩子和他的行爲分開,認爲只有通過建立這種區分,就算是在規範孩子行爲的時候,我們也能夠與孩子保持一種牢固的情感關係。文章前面說到的那些傷人的話,其問題在於,它們採用了譴責、羞辱和威脅等手段,我們應該基於理由,採用同理心,實事求是的方法,把焦點放在孩子的行爲上,因爲我們的目的是爲了激發孩子行爲的改變。

不管是在哪種情況下,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不外乎是孩子說了什麼,或是孩子做了什麼,所以,我們如果用譴責、羞辱或威脅,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因爲這樣做只是在暗示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並沒有聚焦於真正的問題,也沒有幫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做,除了破壞親子關係,別無益處。

你怎麼這麼笨?”這是一種羞辱性的語言,傳遞出的意思是:孩子是有缺陷的,只會讓孩子感覺到挫敗,也沒有幫助孩子塑造一種更積極的人生。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所犯的錯誤,有很多隻是看上去是錯誤,他們實際上是在探索,換一種說法,孩子的行爲看起來好像是犯了錯,有時候只不過是他們想要滿足自己短淺的慾望和需求。

艾麗爾提示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行爲是一種選擇,做出一個壞的選擇或行爲,並不意味着他們就是壞人,只不過是表明他們犯了一個錯誤,需要得到更多的練習和指導,以便在今後做得更好。

最後,艾麗爾教我們這樣做:

“我不喜歡那種行爲。”

“當你做某事時,我不喜歡它,因爲……”

“你的行爲是不對的,因爲……”

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行爲上。

比如,當你走進客廳,發現6歲的孩子正在把你最喜歡的一幅畫撕碎,我們很可能會脫口而出大吼,“你在做什麼傻事?”

但是,我們需要記住,孩子的行爲幾乎總是在試圖滿足短淺的慾望和需求,比如,他是想吸引你的注意,獲得特別關注(如果我這麼做,媽媽可能會關注我?),或者創造某種參與行爲(這麼做肯定很好玩)。

所以,我們應該稍冷靜一下,做個深呼吸,然後,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破壞一件不屬於你的東西,這種行爲是不對的。你這麼做讓我真的很生氣。我知道,你可能覺得很好玩(同理心)。但是,那幅畫是我的。現在,它沒有辦法修補好了。可是,爲什麼你要撕我的畫呢(瞭解孩子的目的或感知需來)?”

一旦瞭解了他們的目的,下一次你就可以採用不同的應對方式了。

當然,我們在跟孩子說這些話的時候,除了話語要專注於孩子的行爲,還要注意我們的非言語溝通行爲——肢體語言、說話的語氣、姿勢等等。這些非語言線索也是很有力量的,可以改變我們話語的含義。

(圖片來源於網絡)

婷媽alan,10歲女寶媽,親子講師,多平臺原創作者。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贊、留言與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有育兒或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我們一起成長爲更好的父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