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喝開水的習慣。可是你知道嗎,大家隨手可得的開水,對古人來說卻是奢侈品。

木炭在古時是燒火做飯的最佳燃料。但這不是每個人都用得起的。因爲其價格特別昂貴,一般只有皇宮、官府及富貴人家才用得起。

自古宮廷和政府部門都有供炭制度保障。唐朝的“木炭使”、元朝的“柴炭局”、明朝的“惜薪司”、清朝的“柴炭處”等,均下轄柴炭廠、山林及專屬的樵夫,負責爲宮廷和政府部門採辦燃料、製作木炭。而普通老百姓,絕對沒有這樣的待遇,要想用木炭來燒火做飯,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煤進入日常生活,始見於北宋的東京汴梁,當時稱爲“石炭”。那個時期的煤由政府實施管控統一售賣。比如,宋徽宗時,“官賣石炭增二十餘場”,朝廷大獲其利。這種專賣政策,往往導致煤價高昂,民衆無法購煤用於生活。

木炭價格昂貴,煤炭又在政府的管控當中。於是乎,老百姓想要燒開水便成了一種奢望。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冬天,開封城“民間乏炭,其價甚貴,每秤可及二百文”(十五斤爲一秤,可供參考的一個物價標準:大中祥符元年,北宋襄、許、荊南、夔、峽等地的麥子是12文一斗,大米是30文一斗)。眼見民衆實在冬天熬不下去了,政府纔將自己控制的木炭拿出來用最低價投放到市場上,結果民衆蜂擁搶購,發生踩踏致死的慘事。

既然普通民衆燒不起炭,煤也買不到,那隻能燒秸稈和雜草這些“薪柴”了。遺憾的是,薪柴雖然是很低端的燒火燃料,但缺少柴薪卻是古人的生活常態。比如,唐武宗時期,日本僧人圓仁來華,他見到山東一帶普通百姓,因爲燃料匱乏,“不曾煮羹喫,長年惟喫冷菜”,即使來了尊貴的客人,“便與空餅、冷菜”,作爲招待的佳餚。這些底層人,熱飯熱菜都喫不上,自然別提燒開水來喝了。這也是爲何缺柴少薪成爲歷代文人哀嘆民生之艱主題的重要緣故。唐代詩人孟郊在《苦寒吟》中哀嘆“敲石不得火,壯陰奪正陽”;北宋詩人趙擴買不起柴,只好“毀車充薪”,把家裏的車拆散生火來做飯;南宋詩人韓淲,“家貧無人去拾柴”,只好在寒冬裏咬緊牙關發抖;元曲《朝天子·客況》裏,窮人家柴薪不夠,只能聽憑冷雨寒風摧折……

宋元時期,情況稍微有些好轉,這個時候出現了獨立運營的茶肆、茶樓、茶坊,喝茶的風氣深入底層社會。但普通人還是承擔不起每日燒開水煮茶的燃料成本,他們只能在特別需要的情況下,從茶販們手中買些茶水來喝。

到了清代,“戒飲涼水以防壞腹”的中土風俗,仍只存在於上層社會,多數底層民衆繼續喝涼水。當然,如果水太髒,古人也會做一些有限的處理,讓生水稍微乾淨些……當然,同一時期的歐洲情況並沒有比我國更好。有學者認爲,古代中國比歐洲大型傳染病肆虐帶來的困擾要少,就是因爲中國的飲茶文化和衛生處理比歐洲同時期更好,更注重衛生。

新中國成立之後,政府加強了喝開水有利人體健康的宣傳和推廣,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一再號召“要反覆教育羣衆喝開水和消毒過的水,不喝生水”;各種官方編纂的《農村衛生員課本》也一致要求衛生員應當積極宣傳喝開水的好處,帶動羣衆養成喝開水的好習慣,至此,熱開水才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張朝元),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