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35天就是2021年,對於明年的樓市,每個購房者心裏都沒底,每個人都猜不準,明年的市場會變得怎麼樣?的確,預測房地產市場是最難的。因爲人口、貨幣、資金都可以用數據推算出來,這些都屬於“定量”,無非是建立一個固定公式罷了。但是,“時間”纔是最大的不確定性。

舉個例子,誰能想到2020年出現了史上最好的一個房地產金九銀十?1-10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133294萬平米,同比持平,商品房銷售額131665億元,增長5.8%。拆分9、10兩月來看,整體商品房銷售面積爲3.48億平米,同比上漲11%,銷售額爲3.47萬億,同比暴漲了20%。對比有業內預測,2020年全年房地產銷售額刷新記錄成爲定局,有望高達17萬億!

撇開大環境不談,對普通家庭來說,在風波後的2021年,該“花錢買房”還是“賣房存錢”?

在房說君看來,探究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有3個前提需要明確。

首先,看房地產的信貸趨勢

近日,央行如期公佈了最新一期的LPR利率,1年期利率仍然是3.85%,5年期利率仍然是4.65%,已經連續7個月維持不變了。除此之外,比LPR利率更直接影響買房的,是全國房貸利率拐點的出現。據融360數據顯示,11月全國首套房貸款平均利率爲5.24%,與上月持平。不僅結束了利率九連降,而且是連續兩個月維持不變。

在房說君看來,央行這番舉措背後的意義很明顯,不僅說明LPR已經進入了恆定位置,代表房貸的5年期利率,短期內下降的可能性極小。而且全國房貸利率也有了觸底反彈的趨勢。

原因很簡單,據公佈的10月金融統計報告,在前三季貸款增量同比大幅提升的大環境下,10月人民幣貸款增加6898億元,同比多增285億元。分部分來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4331億元,其中短期貸增加272億元,中長期增加4059億元。另外,10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1.4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5493億元。

雖然短時間內居民中長期貸款的走高,很大程度支撐了房地產銷售增長,但隨着企業的現金流在改善,國民經濟也能靠實體經濟活過來,未來和房地產脫鉤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其次,看今年的調控政策環境

對房地產而言,政策環境顯然佔更重要位置。近期,北方的兩座城市,不約而同地爲樓市“開綠燈”。具體來看,據11月18日哈爾濱日報消息,哈爾濱印發樓市新政十四條,明確鼓勵開發商採取打折促銷、團購等方式讓利銷售新建商品房。表面上是促銷售,更深層的意義是去庫存。

相較於哈爾濱,另一座城市鄭州則相對低調許多。同一天,鄭州發佈關於印發鄭州市儲備土地綜合開發實施細則(試行)等3個文件的通知,提出徵地拆遷先行、基礎設施先行、環境建設先行、主體功能先行的四原則。還有一條非常特別:鼓勵和支持選擇貨幣補償等多元化安置方式,確需實物安置的,實物住宅安置面積不超過人均70㎡。

有了這個前提,再疊加7月至今,包括杭州、東莞、寧波、內蒙古、鄭州、深圳、南京、長春、海口在內的30城紛紛出臺調控政策,爲樓市降溫的事實。在房說君看來,整體來看,這都代表了樓市的調控趨勢依然是一城一策,房住不炒,維持房地產市場的平穩。

畢竟,今時不同於以往,樓市大分化已是大勢所趨。過快上漲會引起調控升級,而當市場過冷時,從土地入手,從允許開發商讓利入手,才能一點一點打破房價的鳥籠。

最後,看地產商的拿地情況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數據,50大城市累計賣地超過3.51萬億,同比上漲幅度高達18.3%。不僅多城市集中井噴賣地,土地市場成交額也持續上升。截止11月23日,已有上海、杭州、廣州、南京等9個超千億賣地城市。全國累計超過28城賣地超過500億,均刷新歷史記錄。

與此同時,房企拿地數量也在不斷攀升,截至11月23日, 50大房企拿地金額高達2.2萬億,同比2019年同期上漲幅度高達20%。房說君認爲,正如孫宏斌此前說的,現在是土地市場風險最大的時候,土地拍得貴,不是很好的拿地時機。

不僅是今年,以跟蹤關注的75家房企數據爲基礎,到2021年一季度和二季度,預計將有一波超百億美元到期還債的高峯期。偏偏高層對房企的態度愈發忌憚,融資收緊的政策一波接一波。根據2-3年的建設節奏,2021年入市的房子大多爲3年前,也就是2018年高價買回來的地,在越來越難借錢的當下,本來財務指標就已經出問題的房企,接下來面對的,大概率是停工、延期交房等諸多問題。

綜上所述,2021年的房地產極大可能會出現“結構性分化”的特點,對已有住房的羣體,更適合觀望,對一二線無房剛需族來說,“出手買房”依然是迫切的需求,而對缺乏接盤者的中小城市,那些多套房持有者,“早點賣房”纔是正事。

至於房價,高層兩部分同時回應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近日央行、銀保監會高層在央行《政策研究》發佈文章《堅定不移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指出房地產泡沫是威脅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根據“房住不炒”和“一城一策”,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嚴防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勢頭得到遏制。

房地產貸款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說,這些年,要不是因爲源源不斷的信貸支持,賣地收入、樓市銷售額纔不會如此迅猛增長。如今國家未雨綢繆,壓住信貸增長,規劃每個城市的市場規律和經濟規律,就是要把房地產金融化的勢頭給摁住。要知道,“花錢買房”的前提,必須要降低債務,多少錢辦多少事,否則絕不輕言買房。

在這個問題上,經濟學家李迅雷的觀點一致

早在9月,李迅雷接受採訪時就曾提出:現在對房地產的供需都限制,不僅是限購、限價,同時也限售,中國居民擁有的房地產總市值達到了65萬億美元。作爲居民家庭的資本配置來講,更多的還是應該配置到金融資產、金融產品上面,不應該再繼續配置房地產了。

房說君有話說,專家的觀點可謂是一語蔽之了,房價已經回不去了,不可能再重複5年前那樣的大漲。再加上全國有幾千上百個地市縣城,除了有限的大城市以外,絕大部分城市都面臨着人口資源雙缺少、住房供給過剩的局面,從這個角度看,房價更無上漲基礎。

本文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爲“每日房說”原創,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深究。(撰文:小羊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