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慈利縣象市鎮有座巍峨的大山名爲大尖山,在大尖山下有一個小村莊,叫大尖村。長期以來,受地理條件因素限制,大尖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緩慢,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爲零,項目發展一片空白,一度是慈利縣有名的貧困村,村裏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兒童,村莊缺乏生機和活力。

近年來,國家一系列扶貧政策的實施,猶如一縷強勁的春風吹進了山村,使大尖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扶貧產業的發展,讓這裏的貧困戶從脫貧攻堅的對象成爲脫貧致富的主體。如今,大尖村集體經濟實現快速發展,村扶貧產業不斷壯大,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截止2019年年底,大尖村村集體收入達到了20萬元以上、人均收入超過了15000元,57戶貧困戶過上了和美的“小日子”。

這源於湖南省慈利縣政協機關,連續四年來在大尖村派出駐村扶貧工作隊,立下脫貧攻堅責任狀,採取“黨建+精準扶貧+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凝心聚力“戰”,精耕細作“扶”,攻克貧困堡壘,拔除問題“釘子”,實現了大尖村高質量脫貧出列。

黨建引領聚合力

“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工作隊自2017年3月進駐以來,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着手,讓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在脫貧攻堅戰場中的引領作用,不斷提升黨支部的凝聚力、戰鬥力。他們幫助村裏改善支部辦公環境,建好並用好村級黨建工作陣地,建立健全各類基層組織制度,規範基層組織管理運行;抓住換屆的工作契機,協助當地黨委選優配強了兩委班子;加強黨員隊伍教育管理,實施“農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讓該村40名黨員人人肩上有擔子;充分發揮黨員示範引領作用,着力實施“黨員精準扶貧示範工程”,先後發展種養殖致富能手黨員8名,帶動當地貧困戶參與發展產業。

同時,針對村裏產業發展落後、集體經濟缺乏等情況,工作隊與大尖村支“兩委”幹部,經過認真走訪研判、外出考察學習,探索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新路子,採取“黨支部引領、合作社運營、產業帶動、貧困戶參與、羣衆共享”的模式,促進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和產業長效發展,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遞增長。

產業發展助脫貧

初冬時節,寒意漸濃,但大尖村的田間地頭,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自從村裏發展扶貧產業,我家的3畝多土地每年租金有1400元,我們兩口子在基地務工的年收入將近3萬元,前年我家就脫貧摘帽了。”在該村脆蜜桃種植基地裏,貧困戶譚敦澤一邊忙着給桃樹刷防蟲石灰,一邊高興地說道。

日益壯大的村集體經濟帶動了大尖村扶貧產業的發展。目前全村建立了450畝的油茶基地、50畝的大蒜基地、120畝的油葵基地、70畝的酥脆棗基地、30畝的脆蜜桃基地、15畝野生葛基地,形成了優質水果、中藥材、蔬菜、油茶和油葵五大扶貧支柱產業,村民通過土地出租、入股分紅和務工,經濟收入大幅提高。

如今,大尖村已經有31戶貧困戶加入了脆蜜桃、酥脆棗砂糖橘、油茶、生豬、養蜂等專業種植合作社,每年戶均分紅2400元左右。貧困戶人均年收入由以前不足3000元增加到現在的12000多元。

此外,大尖村還依託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在鄉村旅遊上做文章,致力打造獨具特色的“大尖一日遊”,每年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旅遊觀光,帶動了當地農產品銷售,帶火了當地鄉村農家樂,實現了當地羣衆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展新顏

過去的大尖村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後,人居環境“髒亂差”的現象比較突出。2017年以來,工作隊協調、投入資金1700多萬元用於大尖村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步做好美化、綠化、亮化工程,推動鄉村振興。

新建了大尖村便民服務中心、村民文化大舞臺、衛生室、圖書室,累計拓寬硬化、改造提升村組道路7.5公里,新裝了55盞太陽能路燈,實施了農村安全飲水及危橋加固改造工程,添置了垃圾清運車、垃圾桶,開發了生態休閒農莊及鄉村旅遊景點……

如今的大尖村,村莊更美了,人氣更旺了,村民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

“這些年,我們注重把黨建貫穿於整個脫貧攻堅工作中,通過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大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使大尖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慈利縣政協機關駐大尖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朱建章說。(通訊員 孫思中 黎錦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