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的角度看過去,感覺郡縣制的管理制度比分封制要先進的多。但在周朝分封制引發數百年天下紛爭之後,劉邦和朱元璋卻不約而同地又選擇了分封制。

那麼分封制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分封制一、分封制原因

夏和商雖然開創了中國的世襲王朝,但其本質是部落聯盟形式。因此只要有一個附屬部落實力突然強大起來,王朝的地位便可岌岌可危。商部落是這樣做的,周部落也是這樣做的。

在周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便思考一個問題:如何不讓下一個部落推翻自己呢?不過在這個問題之前,還有另一個亟需解決的棘手問題。

當時的周部落繼承製度,並不是後世常見的“子承父業”,而是“兄終弟及”。在當時也是維護部落穩定的一種方法,哥哥死後由弟弟擔任首領,弟弟都死光了,再選擇兒子。

可問題在於:如果好幾個兄弟都擔任過首領,權杖要傳給誰的兒子呢?

周武王死後,按照原來的規矩,王位要傳給四弟周公,但後者有了不同的心思。在周公看來,現如今周朝建立,姬姓執掌天下權柄,就不能再用部落那一套制度了,否則與之前的夏朝、商朝有什麼區別?

於是他將周文王的兒子、親戚和開國功臣分封到各地當諸侯,用姬姓的血緣關係來替代之前的附屬關係,分封制應運而生。中國從之前的部落聯合社會,變成了更適合社會穩定發展的上下級分明的大國。二、延續千年的宗法制

“分封制”作爲國家的政治結構建立起來了,但沒有一套保障運行的制度也是不行的。於是周公又親手打造了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便是嫡長子繼承。

《呂氏春秋》中的《慎勢》篇曾對宗法制的出發點做了一個貼切的比喻:野地裏忽然出現一隻兔子,周圍上百人都會參與追逐;可是農貿市場有上百隻兔子在賣,但沒人去買。

並不是因爲大家喜歡喫不花錢的兔子,而是因爲野地裏兔子沒有主人,大家都想爭一爭。

宗法制就是爲了將王位提前確定好主人,定下名分,大家就都穩定了。在周朝,一般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兒子封爲諸侯。在諸侯國也是奉行嫡長子繼承製,這樣有序的結構就穩定了社會。

立子、立嫡,不讓權利銜接出現空白。《呂氏春秋》對分封制的作用做過一番客觀的評價:立了天子,諸侯就沒有野心了;立了諸侯就不讓重臣有疑心了;立嫡子就不讓庶子有疑心了。

如果沒有提前確立好名分,就一定會引發競爭,競爭就要引發混亂,混亂會造成天下不安定。三、分封制衰落

這樣一套制度看似好,最終還是衰落被郡縣制替代。分封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無地可分。後來的人得不到分封的地域,在物質條件上出現了矛盾。

不過當時還有一整套周禮進行約束,社會矛盾並沒有明顯爆發。而分封制衰落的導火索名爲“曲沃代晉”,這一切還是周天子自己作的。

晉昭侯將自己的叔叔成師封到曲沃(今山西省聞喜縣),這個地方區域比晉國的國都還要大。當時便有朝臣指出:成師的封地超出規模,與禮法不合,將來恐出動亂。但晉昭侯不聽。

成師(也被稱爲曲沃桓叔)受封的時候已經58歲了,不僅政治經驗豐富,而且頗有威望,晉國的有志之士紛紛投奔。沒過幾年時間,曲沃便成爲晉朝第二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勢力大了,慾望也就大了。曲沃桓叔想替代侄子,成爲晉國國君。第一次,大臣潘父公然在朝堂上殺掉了晉昭侯,準備迎接成師。但當時支持正統禮法的人很多,紛紛攻打成師。

成師失敗,被迫退回曲沃。但新上任的國君並沒有抓住機會懲戒成師。不過經過這一次,曲沃和晉國的矛盾已經公開化對立,等於當時晉國存在兩個政權。

8年後成師去世,其子繼位,史稱曲沃莊伯。莊伯和兒子在53年的時間內與晉國數次開戰,累計殺掉了4位國君(算上之前的晉昭侯就是5位)。

雖然軍事上頻頻勝利,但曲沃一族屬於叛亂,其政治地位根本得不到大家的認可。莊伯的兒子知道這樣不行,便用重金賄賂當時的周天子。

作爲周天子,按照禮法是要支持正統的晉侯,討伐曲沃一支。但在幾十年中,周朝坐視諸侯國內亂不止,這是其一;之後轉而公開支持曲沃系,這是其二。

得到“官方”認可後,曲沃系在公元前678年,正式入主晉國國都,謀得了王位。周天子將奪權成功的叛亂者封爲晉武公,自此周朝建立的禮法制度被自己帶頭破壞了。

“曲沃代晉”的惡劣影響在於從此很多國家開始爲所欲爲,不再尊崇周公制定的禮法。分封制的核心是嫡子優先,但“曲沃代晉”之後,大家眼裏嫡庶無別。分封制存在的意義也就沒有了。

四、分封的反覆

熟悉漢朝和明朝歷史的讀者知道,劉邦建立天下之後,又一舉將分封制重新搬回歷史舞臺。朱元璋也做了分封制的嘗試,明朝也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出現分封制的朝代。

但結果顯而易見,漢朝出現了“七王之亂”,漢武帝用《推恩令》才限制了諸侯藩王的發展。明朝就更熟悉了,“靖難之役”讓旁系奪得了正統,但如果朱棣真的造反有理,也不會在事後大幅削弱地方藩王的實權了。

可見,分封制是政治制度發展的一個階段,當更先進的郡縣制出現後,分封制已經沒有生存的土壤。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參考資料:《呂氏春秋》、《周代分封制度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