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目前,世界上有3800万艾滋病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中国也已经有超过125万的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狡猾!”

就在今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节目中说到。他解释说艾滋病病毒会直接钻到我们人体的免疫细胞里,在免疫细胞中进行复制,把自身的遗传信息整合在了T细胞的基因里。这意味着除非免疫细胞死亡,艾滋病病毒才会灭亡,否则这个病毒将永远存在!

事实上,人类与艾滋病病毒的斗争已经将近40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资源,但依旧没有找到能够完全治愈艾滋病的医学方法。

艾滋病疫苗没有成功前,最好的预防就是宣教

中国抗击艾滋病第一人——曾毅院士曾对媒体这样说。

1981年,艾滋病首次在美国发现。

直到1983年,法国疾控中心的科学家首次将艾滋病病毒分离出来。

彼时,中国境内还没有出现艾滋病。

但这一消息很快被国内从事肿瘤病毒的曾毅院士了解,他深知, 病毒无国界,艾滋病病毒传到中国是迟早的事

于是从1984年开始,曾毅院士便开始着手艾滋病病毒抗体的筛选工作。

在当时,国内人人“谈艾色变”,科研机构、医院都对艾滋病“退避三舍”。曾毅实验室成为了当时唯一研究艾滋病的实验室

1985年,这一天,浙江医科大学感染科向曾毅实验室送来4个患者样本。这4个样本经过检测均发现有艾滋病病毒。

经过调查,发现这4个样本的患者均使用了美国Armour公司生产的血液制品——Ⅷ因子。1982年到1984年间,美国Armour公司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为中国部分血友病患者提供了免费的 Ⅷ因子。但谁知,这竟是一批已经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

同年,北京协和医院也送来一份样本。这是一位来中国旅游的美籍阿根廷人,他在入院治疗不到一周就病亡。经检测,样本中也发现艾滋病病毒。

曾毅院士的担心,终于还是发生了。

他一定要分离出一个活的艾滋病病毒,这样才能继续后续的研究。

1987年,一名美国艾滋病患者在云南死亡。得到消息后,曾毅院士立即出发,前去昆明采集血样。回到实验室后就马不停蹄的投入到病毒的分离试验中。

在那个年代,艾滋病研究者都在条件简陋的普通实验室中工作,而非防护严密的BSL3(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由于科研经费紧张,试验过程中也使用了很多玻璃器皿。这在如今都是不提倡的,因为玻璃器皿容易破碎,从而增加研究人员的感染风险。

在这样的条件下,曾毅院士第一次与凶险的艾滋病正面交锋。仅仅一周时间,曾毅院士带领着他的团队就在无菌操作间首次分离出 我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

无论是用于研发诊断试剂,还是用于研究治疗药物和疫苗,这都意义非凡。

随后,我国最早的艾滋病病毒诊断试剂问世。这种快速的诊断试剂方法为全国大范围的艾滋病诊断、防控奠定了基础。

在日后的工作中,曾毅院士陆续培养了众多艾滋病研究人员,他还组织各地的疾控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建起一支庞大的艾滋病防疫队伍。

2006年,由于他对中国艾滋病防治有杰出贡献,获得了贝利·马丁奖。

卸任之后的曾毅院士仍然奔波在各地,向大众进行艾滋病的宣传教育。

但在今年的713日,曾毅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就在今天,我们不仅要深切缅怀曾毅院士,更重要的是向大众宣传艾滋病的危害以及传播途径。 曾毅院士一代人曾不顾个人安危,为我们今天艾滋病的防疫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纵使艾滋病病毒再可怕,在吾辈人的不懈努力下,相信未来也一定不负众望,终有攻克下艾滋病病毒的一天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