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目前,世界上有3800萬艾滋病患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中國也已經有超過125萬的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狡猾!”

就在今天,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節目中說到。他解釋說艾滋病病毒會直接鑽到我們人體的免疫細胞裏,在免疫細胞中進行復制,把自身的遺傳信息整合在了T細胞的基因裏。這意味着除非免疫細胞死亡,艾滋病病毒纔會滅亡,否則這個病毒將永遠存在!

事實上,人類與艾滋病病毒的鬥爭已經將近40年,爲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資源,但依舊沒有找到能夠完全治癒艾滋病的醫學方法。

艾滋病疫苗沒有成功前,最好的預防就是宣教

中國抗擊艾滋病第一人——曾毅院士曾對媒體這樣說。

1981年,艾滋病首次在美國發現。

直到1983年,法國疾控中心的科學家首次將艾滋病病毒分離出來。

彼時,中國境內還沒有出現艾滋病。

但這一消息很快被國內從事腫瘤病毒的曾毅院士瞭解,他深知, 病毒無國界,艾滋病病毒傳到中國是遲早的事

於是從1984年開始,曾毅院士便開始着手艾滋病病毒抗體的篩選工作。

在當時,國內人人“談艾色變”,科研機構、醫院都對艾滋病“退避三舍”。曾毅實驗室成爲了當時唯一研究艾滋病的實驗室

1985年,這一天,浙江醫科大學感染科向曾毅實驗室送來4個患者樣本。這4個樣本經過檢測均發現有艾滋病病毒。

經過調查,發現這4個樣本的患者均使用了美國Armour公司生產的血液製品——Ⅷ因子。1982年到1984年間,美國Armour公司爲了打開中國市場,爲中國部分血友病患者提供了免費的 Ⅷ因子。但誰知,這竟是一批已經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製品

同年,北京協和醫院也送來一份樣本。這是一位來中國旅遊的美籍阿根廷人,他在入院治療不到一週就病亡。經檢測,樣本中也發現艾滋病病毒。

曾毅院士的擔心,終於還是發生了。

他一定要分離出一個活的艾滋病病毒,這樣才能繼續後續的研究。

1987年,一名美國艾滋病患者在雲南死亡。得到消息後,曾毅院士立即出發,前去昆明採集血樣。回到實驗室後就馬不停蹄的投入到病毒的分離試驗中。

在那個年代,艾滋病研究者都在條件簡陋的普通實驗室中工作,而非防護嚴密的BSL3(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由於科研經費緊張,試驗過程中也使用了很多玻璃器皿。這在如今都是不提倡的,因爲玻璃器皿容易破碎,從而增加研究人員的感染風險。

在這樣的條件下,曾毅院士第一次與兇險的艾滋病正面交鋒。僅僅一週時間,曾毅院士帶領着他的團隊就在無菌操作間首次分離出 我國第一株艾滋病病毒

無論是用於研發診斷試劑,還是用於研究治療藥物和疫苗,這都意義非凡。

隨後,我國最早的艾滋病病毒診斷試劑問世。這種快速的診斷試劑方法爲全國大範圍的艾滋病診斷、防控奠定了基礎。

在日後的工作中,曾毅院士陸續培養了衆多艾滋病研究人員,他還組織各地的疾控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組建起一支龐大的艾滋病防疫隊伍。

2006年,由於他對中國艾滋病防治有傑出貢獻,獲得了貝利·馬丁獎。

卸任之後的曾毅院士仍然奔波在各地,向大衆進行艾滋病的宣傳教育。

但在今年的713日,曾毅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就在今天,我們不僅要深切緬懷曾毅院士,更重要的是向大衆宣傳艾滋病的危害以及傳播途徑。 曾毅院士一代人曾不顧個人安危,爲我們今天艾滋病的防疫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縱使艾滋病病毒再可怕,在吾輩人的不懈努力下,相信未來也一定不負衆望,終有攻克下艾滋病病毒的一天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