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糖尿病肾病,指的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是引起尿毒症的最常见原因。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如控制各种代谢紊乱,包括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和肥胖等),是延缓糖尿病肾病发展的重要举措!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白蛋白尿和肾功能检查。正常情况下,从尿液中排出蛋白质量非常少,24小时一般不超过150毫克,若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蛋白尿。白蛋白是尿液中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测定尿液中的白蛋白,可更好地反映肾脏病变及其程度。当尿液当中的白蛋白含量超过正常但还不是很多,医学上就称之为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的主要依据。

那么,只要检测出一次微量蛋白尿就是得了糖尿病肾病吗?对于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意义,你真的理解对了吗?

常见错误1

一次检查超标就可确定是微量白蛋白尿

首次发现尿液当中白蛋白含量超过正常范围,并不能完全肯定就有微量白蛋白尿,尤其是虽然超过正常范围但超出并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更应注意,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01 影响尿白蛋白排泄量的因素较多:如24h内剧烈运动、感染、发热、充血性心衰、明显高血糖、怀孕、明显高血压、尿路感染等。如果尿液检查之前有上述情况,那么这次的化验结果,参考价值就降低了。

02 检测尿液白蛋白排泄的方法有多种:测定24小时尿液中白蛋白的排泄总量,是比较准确的反映尿液白蛋白含量的方法,但这种方法需要准确收集24小时尿液,若24小时尿量记录不准确,测定结果就会有较大误差。另一种检测尿液当中白蛋白的方法是留取留任意时间点的尿液,测定其中的白蛋白浓度,同时测定其中的肌酐浓度,计算尿液中白蛋白与肌酐浓度的比值。这种方法相对简单,准确性也比较高,但是一天当中尿白蛋白的排泄有一定波动,在不同时间点测定的尿液白蛋白与肌酐浓度之比有所不同,此外,如果尿液过度稀释,会影响测定的准确性。

03 同一个体其不同时期内尿白蛋白的变异很大。

因此,一次发现尿白蛋白排泄升高,还不能确定存在微量白蛋白尿,需在

3-6个月内复查,3次结果中至少2次超过临界值,才能明确是否有微量白蛋白尿。

常见错误2

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就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病人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不一定就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病人出现微量白蛋白或者大量蛋白尿,虽然有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但是也可能是由合并的其他疾病所致(如慢性肾炎、过度肥胖、肝炎、风湿病、恶性肿瘤或药物等等),也有部分患者是糖尿病肾病合并其他类型的慢性肾脏疾病,也就是说,是两种肾脏疾病并存。因此,当糖尿病病人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一定要注意鉴别诊断,这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极大的影响。

常见错误3

尿微量白蛋白升高,一定会越来越多

糖尿病肾病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根据各个阶段的表现,大致可把糖尿病肾病分成五期:

Ⅰ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肾小球体积增大。经胰岛素治疗可完全或部分恢复。

Ⅱ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间断存在,运动后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但休息后可恢复。肾小球滤过率多高于正常并与血糖水平一致。

Ⅲ期:又叫早期糖尿病肾病,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持续存在。

Ⅳ期:又称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或显性糖尿病肾病,特点是尿白蛋白排泄明显增加,常超过300mg/24h,可有大量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肿和高血压。

Ⅴ期: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一般认为,糖尿病肾病是按照上面五个过程,逐步加重的。但是近年不少研究显示,对诊断为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几年的随访,发现其中一些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可以减少,甚至消失,当然,多数患者的尿液白蛋白排泄确实是逐步增多。由此可见,并非所有微量白蛋白患者的肾脏病都“每况愈下”,上述糖尿病肾病的I、II、III期属于早期,如果能及时发现,积极控制血糖和血压等,有很大希望使病情减轻甚至逆转。

常见错误4

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可以排除糖尿病肾病

如上所述,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白蛋白尿和肾功能检查。但有的糖尿病患者,其肾功能已明显下降,但其并没有微量白蛋白尿,这类患者其实也是糖尿病肾病,即所谓微量白蛋白尿正常的糖尿病肾病。一项研究发现,这种以没有蛋白尿但是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为突出表现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占总的糖尿病肾病的14.1%。由此可见,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并不能排除存在糖尿病肾病。

综上所述,微量蛋白尿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要定期随访尿液微量白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一旦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要仔细复查加以确认,若的确有白蛋白尿,要认真加以鉴别,同时积极加以防治,因为其中不少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尿可以得到稳定、甚至逆转。部分糖尿病患者肾功能减退时,尿液白蛋白尿还在正常范围,因此,定期随访肾小球滤过率也是不可或缺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