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二次寫項羽和劉邦了,第一次是12年前,在某浪博客上。12年彈指一揮間,有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對以前的認知有了不同的見解。這兩位秦末逐鹿中原的領導人的性格和風格導致了他們不同的人生,這也和他們的不同的成長背景有關。

項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楚國滅亡之後,項氏家族慘遭屠殺,他與弟弟項莊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浙江湖州)。後殺太守起兵反秦。史記其“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後遇始皇帝出巡,項羽說“

彼可取代之

”(敲黑板,注意這裏,讀者請自行後面和劉邦對比。)

在這看來一個家道中落的貴族,有大志向,力能扛鼎,驍勇善戰。但貴族的傲嬌和思維也圈住了他一生,註定了他的結局。不可否認,軍事上他可以說用天才來形容,但在政治上,他是難以望劉邦項背。

他不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選手。畢生的政治理想還是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只要是秦朝的所有東西他都是反對的。這和他不喜讀書有關,更別說覆盤了。後來鉅鹿之戰後他殺了他叔叔立的韓王然後把張良推進了劉邦的懷抱,韓信就不說了,再後來趕走了范增,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明明自己作的,臨了還怨老天,說什麼非戰之罪。戰場不止在疆場啊,朝堂也是啊!

相比較,街溜子劉邦,背景簡單,混底層社會比較久,懂得察言觀色,有膽識且醒目。也曾建國始皇帝出遊,但和項羽的充滿傲氣的那句“彼可取代之”,劉邦感慨道“大丈夫當如此”,首先是肯定了始皇帝,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志向,這兩句話你品,你細品!

劉邦對自己認知很清楚,我斗膽猜測他應該是把在底層混社會的籠絡人心,收小弟的那套不斷改善並活學活用在了發跡的過程了。對張良可謂言聽計從,對韓信也是大膽且有節制啓用。

我們看看太史公怎麼寫漢初三傑和劉邦同學相處的,首先我們看張良。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爲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張良多次根據《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很賞識他,經常採用他的計謀。和別人說,別人都是木頭。

說明有悟性。

再看看蕭何---“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成,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

蕭何、曹參等都是文官,都顧惜性命,害怕起事不成遭到滿門抄斬之禍,都極力地推讓劉季。

說明有膽識和擔當。

再看韓信

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爲爲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爲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有格局,懂得放權。

對比這二位,我想大家應該明白了當一個團隊領導的藝術了吧---要有膽識有擔當,有格局,會得人,會用人。

千萬別沽名學韓信評價的霸王啊!

至於韓信怎麼評價的,《史記.淮陰侯列傳》 有記載,可以找來一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