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飛過廣東巖,哥你問妹哪鄉來?

妹是遊鄉看四景,哥不嫌棄妹來挨!

燕子飛過廣東城,哥你問妹哪鄉行?

妹是遊鄉看四景,哥不嫌棄妹來跟!”

這是都勻市融媒體中心“走進百歲老人之家”採訪組來到沅江源之劍江河上游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境內都勻市綠茵湖辦事處斗篷山村苦竹寨採訪101歲侗族農民女壽星吳榮英家時,她以唱迎客歌(“情歌”)的方式接受了記者採訪。

記者與吳壽星全家合影

吳榮英的身份證和戶口簿信息顯示:“吳榮英,女,侗族,1920年農曆11月23日”。

吳壽星的精神狀態好、記憶清晰,能夠基本講述她本人半個世紀來的大致人生經歷。

我出生在原谷江鄉(公社)大江小壩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有4兄妹(3男1女),我排行老二,其1個哥和2個弟弟均在80多歲後去世。

老家距離我現在居住地僅10來裏遠,這裏周邊有苦竹寨、慄木寨、谷江、大江、邊江、谷豐、黃河、胡廣乃至貴定擺洗等少數民族村寨,解放以前,大江有個小鄉場,每逢趕場天或民族節日,周邊的少數民族同胞都會彙集一起,交易土特產、走親戚、交朋結友,對唱山歌(“情歌”),找對象談戀愛。

吳壽星靦腆地說,我和老伴羅全登是通過趕場相遇,年輕人聚集對“情歌”走在一起的,我是侗族、他是布依族,少數民族都會唱歌玩耍,我17歲就出嫁到苦竹寨與小我4歲的羅全登家的,那時候,羅家也有5兄妹,兩家都窮,我們地方高寒、偏遠閉塞,周邊都是深山老林,每年種的糧食差大半年不夠喫,經常去幫地主家“打長工”,靠挖野菜山貨等維持生活。

吳壽星溜鳥

我們勤儉持家,常年在家做農活,自釀米(紅薯)酒,自己種棉花紡線織布做衣服,沒有通公路之前,我們趕都勻城的場,來回要走7、8個小時,天不亮就揹着土產品出門,帶着飯糰當午飯,走了一彎又一彎,爬坡上坎,趕到都勻場低價賣了,買點煤油、鹽巴,趕緊往回走,有時走到半路天也黑了,只有打着火把進屋。

我們生育了4個子女(3男1女),那時候儘管家庭生活再困難,也要千方百計送娃娃進學堂讀書識字,讓他們不喫沒有文化的虧,其中老三學習刻苦,從都勻三中畢業後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成爲上世紀六十年代全村第一個少數民族大學生,我大女婿是教書的,家庭條件稍好點,經常拿糧票送給老三讀書,才支撐他讀完大學走上工作崗位,現在他已退休了。

都勻解放後,普通農民重新分配土地,我還當過生產隊的小組長。我80多歲了還可以爬坡上坎、田間地頭到處轉,做活路。我老伴73歲時因病去世。我們寨子80歲以上的老人有10多人,90歲以上的老人5人,其中我的妯娌吳應芝也是96歲高齡了。

現在的社會與舊社會是兩重天,還是新社會好,大家日子都好過了,我也要爭取再多活幾年,我們五代同堂50多人,其中、孫子重孫中有的是大學生、軍人、共產黨員、國家工作人員和村幹部。

吳壽星的兒媳婦陸光羣說,我嫁到羅家來20多年了,從沒有和公婆吵過架紅過臉,全家人和睦相處,遇到困難和事情都是商商量量的,婆婆媽對我們晚輩也好,也沒有提出過分要求,從沒有提出分家,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孫孫“一碗水端平”,從不分心,都是一個大家庭,粗茶淡飯一起喫,從不開“小竈”。我們家還被村委會評爲“好孝心示範戶”,孫子退役回鄉成爲“公益事業帶頭人”。

孝心示範戶牌子

吳壽星的兒子羅永茂說,我母親身體一直都很好,只是95歲那年,因患膽結石做過切除手術,住院治療兩個月就康復。還有就是今年4月中旬,她在家坐着用手搓洗衣服時,不小心摔倒成骨折,醫治及時,恢復很好。現在都還可以做掃地、燒開水煮飯等簡單家務。

陸光羣說,我婆媽年輕時候喜歡唱歌喝酒,現在經常都還喝點米酒,經常教年輕人對唱山歌(情歌),雖然沒有文化,但是記性好,沒有歌本,隨口唱。

說起唱山歌,吳壽星顯得有些不好意思。其兒媳在旁邊鼓勵她說,“媽,你不要不好意思嘛,你之前都在教我們唱了嘛,大膽地唱出來,讓記者記錄下來,讓年輕人唱好玩嘛。”

陪同記者一起採訪的貴州峪豐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鬍洪森,向吳壽星贈送兩瓶價值800元的“原生態清燉石蛙養生湯”,現場開瓶,讓吳壽星嘗一嘗,她喝了石蛙養生湯後開心地又即興連說帶唱來了幾首迎客歌:

“太陽不出在雲中,太陽越曬花越紅;

你們來到我住所,你們多玩一時鐘;

太陽不出在雲邊,太陽越曬花越鮮;

你們來到我住所,你們多玩一時間。”

“燕子飛過廣東巖,你們是遠鄉遠路來;

你們來到我家坐,少有遞煙倒茶來;

燕子飛過廣東城,你們是遠鄉遠路人;

你們來到我家坐,少了遞煙倒香人。”

據瞭解,斗篷山村、谷江村、胡廣村等劍江河源頭一帶,有着十分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純天然的最佳康養去處,大山裏的人壽命都比較長。僅綠茵湖辦事處轄區的劍江河上游邦水、谷江河谷一帶居住的人口中,90歲以上的老人達到90多人,100歲以上老人有4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