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秦國在統一六國,甚至是東出爭霸之前,一直是西部地處戎狄的小國,在立國之前的一段時期,秦國就已經與西戎地區的各部落進行了很多軍事衝突,而在西戎地區的義渠國則是衆多部落當中最後一個被秦國消滅的國家。不爲人所知的是,即便秦國東出以後,秦國對西戎的戰爭,尤其是對義渠國的戰爭也從未停止,在中期,晚期,義渠國也廣泛參與到中原事務當中,成爲牽制秦國東出爭霸,一統天下的絆腳石。

秦國與義渠國之間的分歧,其實在公元1000年就已經開始了。當時雙方還是一個不起眼的西部部落。當時的秦國力量還無法對抗西戎,不得不借助周王朝的三師討伐,獲得勝利,而這正是秦國真正能夠在西部站穩腳跟的一次戰役。其實義渠與中原王朝之間的交流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出現。而西周王朝將秦人封爲西垂大夫以後,由於周圍戎狄環伺秦國的兩位首領也死於戎狄。

之後不得不改變策略向東遷移逐步消滅的一些小的戎狄部落,而義渠王也在周師以後龜縮北方,逐步發展自己的勢力,到了秦穆公時期,義渠國再一次強大。秦穆公已經稱霸西戎一百多年後,秦國國力衰退,義渠王以新興的發展力量重新佔據廣大草原。當時的依然對秦國表示臣服。義渠國雖然強大,但也無法直接挑戰秦國。一直到秦出公時期,秦國的基本戰略都是以懷柔爲主,因爲大部分的君主都要將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與中原諸侯之間的紛爭中。

秦共公在位時期纔對義渠進行大規模的軍事進攻,而在此期間,義渠的力量也快速發展,並且自稱爲王。義渠王野心昭然若揭,而且也並不是紙糊的,在當時義渠國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並不次於秦國。秦國此時也依舊在降服周邊的部落。兩者在西部戰場上,由其他競爭對手的衰落而變得十分突兀。公元前461年雙方之間的問題爆發,因爲這一時期整個西部地區就只剩下秦國和義渠國兩大政治力量。

雙方之間爆發了多場戰爭,秦國總體來看在戰略上是壓制的,但是義渠也並沒有就此服軟,一旦秦國力量減弱,就會多次反叛。正在這時,秦國國內和國外力量迅速衰落,環境惡化。三晉聯軍奪走河西之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義渠也在背後對秦國開刀。一直到秦獻公,也就是任用商鞅變法的秦孝公的父親繼位以後的272年,秦國纔對義渠進行了一場兼併戰爭。

之後,秦孝公商鞅變法,國富民強多次與西部戎狄進行了作戰,其中的主要對象也是義渠。這一時期,義渠不得不採取軍事保守政策,防範秦國進攻,而到了公元前335年,秦國和義渠又爆發了一次戰爭,這一次戰爭大敗秦國,並且佔據了淮陰等地,險些危及秦國安全,而且在此後的四年裏,秦國和義渠一直在北方地區的戰場進行多次交鋒。

後來趁義渠國國內亂,秦國在一次平定義渠國,設縣,義渠君向秦國稱臣。可以說,秦國用了四年的時間與義渠國周旋,付出了巨大代價成本。隨後,秦國開始進入合縱連橫階段,正是在這一階段的公元前318年,魏國公孫衍會晤義渠王,將對秦國的戰略告知,義渠國作爲內應從西部和北部地區進攻秦國,秦國疲於奔命,邊境又一次刀兵建起。最終,秦國採用極端手段燒光義渠國的所有土地。義渠國國力大幅衰落,被迫稱臣,但隨後不久又與中原其他諸侯國抗秦。

此時,秦國又處在新老國王的交替之際,秦王嬴稷剛剛繼位其母宣太后執政,秦昭王母宣太后,通過引誘義渠王的策略來延緩和麻痹義渠國,爲秦國爭奪了三十多年的時間,直到秦國爭霸中原,中原地區其他國家再也無力單獨挑釁秦國之時,秦國開始着手在公元前272年將義渠國徹底消滅。

可以說,秦國與義渠國之間的戰爭持續的數百年,期間相互影響共同競爭,在西部戰場上儼然兩個霸主之間的霸權爭奪戰。雖然秦國的國力總體上一直強於義渠國,但是始終沒有降服的國家力量。義渠國雖然多次被迫向秦國稱臣,但是一直自身也有過硬的實力,使得秦國只能對其進行懷柔安撫政策。

秦國在當時憑藉整體國力是否能夠一次性消滅義渠國呢?這種情況是可能的,但必須得保證秦國在攻滅義渠國的時候不會遭到其他國家的進攻,而這顯然在戰國時期是不可能的。同時義渠國的國力也並沒有我們想象當中的那麼落後,在過去,我們一直認爲西戎部落是全然的遊牧民族的,實際上義渠國是遊牧農耕兩用民族。他們原先是遊牧民族,但是受到中原文化的感染,他們對於農業也十分重視。

可以說國內存在兩大生產體系,這也是爲什麼秦國在最嚴重的一次作戰當中燒光了義渠國的土地,而義渠國依然能夠堅持存在。如果義渠國是百分之百的遊牧民族,那麼義渠國必然一蹶不振。但是義渠國的人會耕種。在燒光的土地上,他們依然可以自食其力。同時秦國在整個戰國中後期一直希望東出爭霸,甚至統一戰國,所以在義渠國問題上,秦國一直本着適可而止的政策,但是最終義渠國加入到了合縱抗秦之列,而秦國也認爲有必要開始對義渠國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滅國戰爭。

這一場戰爭必然會發生在秦國已經稱霸以後。我們不知道的是,秦國地處西戎,這個西戎的廣大地區,並不是一望無際的曠野平原。部落與部落之間都是有着羣山阻隔,因此想要動用大規模的兵力去滅掉一個族羣,在當時是很難的,大家都是以一種爭霸的形式,獲得戰爭的勝利,獲得其他部落的臣服,這場戰爭就結束了,霸主就奠定了。因爲當時由於交通等一系列問題的限制,使得軍事力量不可能完全發揮它的作用,所以更多的也只是爭霸了事。而只有在秦國稱霸以後,秦國強大的戰爭機器和動員能力才能夠保證秦國持續性的戰爭輸出,並且有豐厚的物質保障。

再加上義渠國爲了與秦國糾纏,一般都選擇地理位置偏遠,交通較爲閉塞的地區建立自己的核心統治。當然,地理位置偏遠和交通閉塞是對於秦國而言的,而非義渠國本身。而且秦國在不斷發展壯大的時候,一共五次遷都,都是沿着渭水進行的。很顯然,秦國一直想要通過與渭水連接黃河中下游地區保證自己能夠融入中原,而非在西部地區稱王稱霸。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的社會生產力沒有提升,很長一段時間裏秦國都無法凝聚國力。甚至表面上是爲了融入中原,但實際上是爲了躲避持續不斷的戰爭。在秦國爭霸戰爭中,義渠國也多次趁機進攻秦國,多次打敗秦軍。當然,這些軍事勝利都無法撼動秦國根本。但也確實牽制了秦國東出的步伐。秦國對義渠國最著名的一次慘敗發生在公元前335年,而這一年正好是五國合縱聯軍與秦軍交戰之時。

雖然這場戰爭勝利了,也無法扭轉雙方之間的力量對比。義渠國在長時期的軍事動作中,也看到了山東六國與秦國之間的力量以及相互之間的戰略優勢,又開始與秦國進行短暫的緩和。甚至在秦昭襄王剛剛即位的時候,還前世祝賀,緩和雙方之間的敵對關係。但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而且這種緩和關係還是宣太后與義渠王私通才得以保證的。

當秦國騰出手來以後,率先解決掉了這個後顧之憂。使得秦國未來的爭霸以及統一戰爭再也不會分散精力。義渠國的國力被秦國吸收以後,也爲秦國提供了諸多戰馬和優良的騎兵部隊。這使得秦國軍政如虎添翼,殺傷的威力更強。對山東六國的戰略和軍事優勢更爲明顯。此後,秦國對山東六國的戰略優勢呈壓倒性態勢。而且義渠國自身的國土肥沃,人員衆多,對於當時的秦國而言,都是絕佳的生產力和生產資源,爲日後秦國統一天下打定了堅實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