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繼母無良,兄弟情深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有個姓張的山東人,妻子被清兵掠走,而他自己在家鄉也待不下去,輾轉來到河南,在這裏又娶妻生子,兒子取名叫張訥。不久妻子去世,他再娶妻牛氏,牛氏也生了個兒子,名叫張誠。然而這牛氏卻不是什麼良善之輩,她對繼子張訥很不好,時常讓他幹最累的活兒,給他最糟糕的待遇。但牛氏的兒子張誠卻無比善良,時常偷偷勸母親對哥哥好點,但牛氏執意不聽。

一天,張訥被繼母派去山中砍柴遇到暴風雨,他只能藏身岩石下。好不容易等到雨停回家,天已經黑了,而肚子更是餓得咕咕叫。牛氏見他打來的柴很少,便不給他喫的。張訥沒辦法,只能又累又餓地回到自己房間。張誠放學歸來,看到哥哥的憔悴模樣,還以爲他生病了。張訥告訴弟弟,我沒病,就是餓啊。張誠於是便偷了家裏的面,請鄰居做了幾張餅,偷着送給哥哥喫。張訥很感動,告訴弟弟以後不用這樣了,免得被母親責罵。弟弟放心,我餓不死的。

第二天,張訥再去砍柴,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弟弟也來了。張誠對哥哥說,我來幫你一起砍柴。張訥忙說,別說你年紀小不能砍柴,便是能砍柴也不行啊!你趕緊上學去!張誠不聽,他沒有斧頭,便手腳並用幫哥哥砍柴,不一會兒鞋就破了,手也流出了血。張訥急了,說弟弟你再不回去,我就用斧頭自殺了。張誠這才走。

張訥砍完柴,先去私塾找張誠的老師,告訴他千萬看住張誠,可別讓他再去山裏幫自己砍柴了。無奈,張誠既不聽兄長的勸,也不聽老師的話,第二天他帶上斧頭又來幫助哥哥砍柴了。老師得知真相,也對張誠的友愛十分感動,不再勸阻他,張訥也無可奈何地默認了。如此日復一日,張誠每天都來幫哥哥砍點柴纔回去上學。

某一天,張家兄弟和衆人一起在山中砍柴,忽然來了一隻老虎,衆人嚇得趴在地上不敢動。這老虎大概看張誠年幼,就把他給叼走了。張訥急了,顧不得害怕,拼命追趕,竟然追上了老虎,用斧頭奮力砍去。老虎負痛狂奔,帶着張誠跑遠了。張訥追不上老虎,覺得弟弟斷無生理,又是爲自己而死,又難過又自責,當即用斧頭自刎。衆人連忙阻止,可斧頭已經砍入肉中,血流如注,張訥昏死過去。衆人將張訥送回了家,得知自己的親生兒子因爲張訥而被老虎叼走,繼母牛氏氣瘋了,對張訥又哭又罵,也不肯受傷的繼子。張訥父親,偷偷給兒子點飯,牛氏看到了也要責罵。如此,張訥在牀上輾轉三天後便死去了。

2、因禍得福,兄弟團圓

張訥的魂魄在陰間行走,遇到一個巫師,張訥向他打聽弟弟在哪裏?巫師帶着張訥去查生死簿,可查來查去,就是查不到張誠。這時有菩薩出現,張誠意外沐浴到菩薩的甘露,竟然復活了。醒來後的張訥告訴父親和繼母,說張誠沒有死,牛氏不信,張訥拜別父親說,我將上天入地去找弟弟,找不到我就不回來了。

張訥一路尋找弟弟,後來沒錢了,他就乞討行走。過了一年多,他來到金陵時,已經成爲一個徹底的乞丐。這一天他正在街上蹣跚而行,忽然有十多個騎馬的人走過,其中有一少年,頻頻來看張訥。張訥覺察到了,可人家是貴公子,並不敢抬頭。這少年竟然下馬來找張訥,原來他竟是被老虎叼走的弟弟張誠。

張誠帶着張訥回到家,二人細說經過。原來老虎叼走張誠後,不知爲何沒有喫他,而是將他扔到了路邊。正好有一位當官的張別駕路過,救下了張誠。張別駕很喜歡張誠,他又沒有兒子,便將張誠認爲義子,帶他來到金陵。

張訥感謝張別駕救了弟弟,三人一邊喫飯飲酒,一邊聊起家鄉親人。張訥告訴張別駕,父親原本是山東人,因爲戰亂來到河南,父親的名字叫某某。張別駕一聽愣住了,隨即便轉身離開。不一會兒張別駕的母親張老夫人走了出來,她問張訥兄弟的家鄉父母,隨即淚流滿面。原來張老夫人正是張訥父親最初在山東的前妻。前妻被清兵擄走後,被迫嫁給一個清軍軍官,不久生下張別駕。後來這軍官病死,張別駕以滿族人的身份成爲八旗子弟,後來逐漸升官,再後來恢復真正的漢族身份和姓氏——原來張別駕、張訥和張誠是同父異母的三兄弟。

三人重新敘了年齒,彼此兄弟相稱,十分開心。張別駕想念從未見過面的生父,決定賣掉田產辭官與父親團聚。張太夫人卻有些擔心,擔心他父親和牛氏不肯接納。張別駕對此卻很坦然,他對母親說,能容就容,不容就分開過,我這一生我總要拜見父親。

一家人回到河南,牛氏已經去世,張父與老夫人抱頭痛哭,一家人終於團聚。張別駕出錢,蓋起富麗堂皇的家園,請老師教兩個弟弟讀書,張家成爲富甲一方的大家族……

3、感人至深的兄弟情背後,是無情的父親

這是《聊齋志異》中的故事“張誠”,一個特別質樸真實、也特別充滿生活氣息的故事。故事表現的是亂世中的悲歡離合,是尋常人間的美好親情。尤其是三個同父異母的兄弟,無論是否相識,無論在什麼樣的境遇,他們之間的血脈親情都始終不改,感人至深。

三兄弟之外,兩個女人也各有特點。張別駕的母親懷着孩子被掠北方,本是凶多吉少的苦難人生。可這個尋常女子,竟然以頑強的毅力活了下來,生下了前夫的兒子,並利用後夫的身份讓兒子當兵做官,過上了幸福生活。更牛的是,她還教育兒子從未忘本,功成名就之後竟然改姓歸宗,最後救助兩個弟弟,回家孝敬生父,這女人簡直太智慧也太成功了!

不夠善良的繼母牛氏也是那個時代特別真實的形象。古代資源貧乏,親子和繼子有着天然的競爭關係,苛待繼子、偏愛親子也差不多的是生活的常態。

最讓人疑惑不解的是張家三兄弟的父親,他本是一家之主,卻毫無存在感,既冷血又無能。面對無可對抗的強大清兵,他無力保護張別駕母子我們可以理解,甚至同情。但當繼妻牛氏虐待前妻所生的兒子張訥時,他竟是連稍微勸阻一下或者表示不滿的話語都沒有,簡直就是放任縱容。這般行爲,哪裏像個封建時代的大家長?倒像是一個逆來順受的小媳婦。他唯一的作用就是先後娶了三個妻子,生了三個兒子,給三兄弟創造兄弟情的基本條件而已。作爲父親,他太失職了,而且,正是他的失職,才成就了兒子們的兄弟情深……仔細想想這個因果,只覺充滿了無奈與辛酸,竟是個黑色幽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