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皇權旁落,禮樂崩塌,各諸侯國之間陷入了無止境的紛爭,無數生靈慘遭塗炭。齊桓公在管仲的建議下“尊王攘夷”,成了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那麼,爲何“尊王攘夷”收效如此之大呢?

齊桓公劇照

君權天授,得民心者得天下

自打周朝開始,“君權天授”的觀念便逐漸深入人心。正因如此,天子想要安穩的坐在皇位上,並且稱霸天下,就要遵照“上天”的要求運用實行這個權利,任何有違於天道的行爲,或者不被“上天”認可的君王都是不合法的。

不論是齊桓公的“尊王攘夷”,還是後來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是爲了利用“君權天授”來實現自己一統天下的野心。反觀,那些在篡位之前扶植幼主的亂臣賊子,無非是爲了一份“禪位詔書”,以此來昭告一下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以祈禱人心歸順,鞏固統治。所以說,但凡是成大事之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曹操劇照

五代亂世,社會動亂不堪

五代十國,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最頻繁的時期,“兵驕而逐帥,帥強而叛上”,半個世紀裏走馬燈似的換了14位皇帝。

此時的中原大地,早已不知何爲“禮樂”,何爲“天道”,何爲“規矩”,原本的秩序、禮儀早就被破壞殆盡,儼然變成了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而人,也已經退回到了動物的競爭層次,凡事均以武力解決。倘若所有人認同的服從方式不是妥協而是暴力,這樣的社會根本不會有道德底線。

趙匡胤劇照

趙匡胤正是身處於這種亂世之中。雖說他是官宦子弟,也跟着父親不斷易主,但這樣的生存方式絕對不是他所追求的。

青年時期的趙匡胤仕途不順,先後三次求職失敗,才遇到了郭威,還只是在他手下當了一個親兵。而這個小小的親兵,是他人生當中的第一個職務。在隨着郭威南征北戰的兩年時間裏,趙匡胤親眼目睹了郭威從一個後漢大將華麗轉身成爲後周開國皇帝的全過程。不知道是不是從那時起,趙匡胤的心中就已經萌發出了權力的種子......

幼帝即位,趙匡胤武力奪權

公元959年,“五代第一名君”周世宗柴榮的生命走到盡頭。然而,他統一中華的夙願尚未完成,只留下一個6歲的兒子柴宗訓來繼承這被無數人虎視眈眈的江山。臨終前,他親自任命王溥、範質、魏仁浦爲顧命大臣,輔佐幼帝登基。

此時的趙匡胤,心裏是糾結的。郭威被隱帝劉承祐清算的前車之鑑尚未走遠,周世宗去世前又藉着酒勁逼問他是否有稱帝的心,加上現在自己大權在握,是後周最有實力的年輕將領。不論從哪一方面看,趙匡胤都必死無疑。於是,趙匡胤決定先下手爲強,他不僅要保命,還要當上這片江山的主人。他跟趙普一合計,編撰出遼、北漢聯合進攻後周的謊言,又命鎮州、定州配合發來軍報,順理成章的掌握了調兵大權。隨後,他自導自演了一出教科書式的兵變。

趙匡胤兵變劇照

按道理來說,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旦有人建立新朝,勢必會對前朝勢力進行清算,尤其是前朝子嗣,不斬草除根必後患無窮。照此看來,後周的孤臣賊子,安有命焉?可有趣的是,趙匡胤的這次兵變跳出了歷史的常規劇本,不僅兵不血刃、市不易肆,而且範質三人還繼續擔任宰相,柴氏遺孤也得到了很好的禮遇。

趙匡胤封周恭帝爲鄭王,後周太后爲鄭國太后,遷居西京洛陽。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趙匡胤進入大內時,看到宮女懷中抱着一個小孩,在得知這個孩子是周世宗的兒子之後,趙普對趙匡胤做出了殺頭的手勢,可趙匡胤看潘美一副左右爲難的樣子還用手摳着大殿的柱子,便對潘美說:“我把這個孩子給你當侄兒吧,世宗皇帝的兒子是不可以當你兒子的。”此言一出,範質等老臣連忙下跪謝恩。

太祖勒石,善待柴氏子孫

如果你認爲,趙匡胤不過是做做樣子,拉攏一下人心,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也許在當時的情況下,趙匡胤此舉有做戲的成分在,可是後來趙匡胤設立了一塊“太祖勒石”,以惡毒的詛咒來約束自己的子孫,可謂是用心良苦。這塊石碑被鎖在太廟中,新皇登基後纔有資格入內跪拜,誓約內容如下: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範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那麼,爲什麼趙匡胤要善待柴氏子孫呢?

周恭帝和太后劇照

有人說,周世宗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趙匡胤在遇到柴榮之前,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兵,是柴榮給了他統領新軍,建功立業的機會。

也有人說,是爲了穩定時局。新朝剛建立,各方勢力虎視眈眈,稍有差池就面臨着被複闢的危險,只有穩住前朝宗室的心,舊臣纔會安心爲自己效命。

還有第三種看法,那就是對周邊國家進行震懾,給那些妄圖在新朝未穩之時,伺機而動的鄰國一個警示——我趙匡胤能兵不血刃的完成朝代更迭,還有度量厚待前朝君臣,實力如此強大,不要妄想在此時犯兵偷襲。

對於這些觀點,老宋都贊同。但如果趙匡胤僅是考慮了到這些,那他就不是一個能開創三百年輝煌大宋的千古一帝了。

不爲這些,那趙匡胤爲的是什麼呢?

老宋認爲,趙匡胤之所以這麼做,最根本的目的是想給天下衆生換血。

趙匡胤劇照

五代十國是一個叢林社會,劫掠既然是每一個人都認同的致富方式,那這個社會的信仰必然是金錢至上。大宋王朝要是不想重蹈亡唐的覆轍,就必須要改變這種社會信仰,否則下一個反叛者遲早會出現。或者說,趙匡胤想建立一個人人鄙夷暴力,認同勞動是創造財富的唯一手段的和平社會,只有這樣,大宋王朝才能與日月同輝。

那怎麼樣才能讓天下人鄙薄暴力呢?

皇帝身爲一國之君,一言一行在天下臣民眼裏都會被無限放大,如果爲政者始終倡導“暴力可恥”的觀念並以身作則,無疑就能在天下形成這種風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社會習慣。

趙匡胤謀國深遠,這纔是他不殺柴氏皇族的真正原因啊!

自此,趙匡胤開始推行“以文治武”的治國方針。武將出身的人,在軍隊裏不得做一把手,即便是行軍打仗的時候也要服從監軍調遣,甚至到最後形成了“兵不認將,將不識兵”的管理模式。也正是這些措施,讓武將很快失去了往日的風采,有將領甚至感嘆:即便我能擊退契丹,收回燕雲十六州,也不及狀元鼎甲之榮!

這就是趙匡胤爲大宋王朝歷代君王樹立的治國理念——容忍敵人、寬以待人、開化清明。只有一個寬容的社會,才能爲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士農工商才能獲得更多的財富。

先確定好治國理念,這纔是開國之君在建國之初就應該想明白的第一件事......

參考文獻:

《宋史·太祖本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