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育兒經#

文|福林媽咪

在生活中我們總能遇見這樣的人,遇事唯唯諾諾,別人說什麼都是好,很少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常被牽着鼻子走,原本屬於他們的權利也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覺得生活沒有幸福感,往往還會陷入自我責備的泥潭,不能自拔。

有人會說,可能他們是天生如此,就是臉皮薄,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些人的困擾源於邊界感的缺失,是童年時期沒有得到正確引導而形成的心理缺陷。

每個心理成熟的人,都會在自身和他人之間,建立起一道相對清晰的邊界,邊界感能幫助我們區分權利和責任的歸屬,明確自身的課題,卸下不必要的重負,從而收穫心靈的自由。

既然邊界感對於人生的幸福如此重要,懂得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感就自然是我們每個爲人父母者必不可少的功課。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各種約定俗成規範的限制,或是出於維護在他人面前完美形象的需要,很多父母的實際做法,常常與孩子正確的教養方式背道而馳。

當你總是遷就別人的孩子時繪繪今年三歲,平時是個乖巧聽話的好孩子,一天鄰居家的四歲男孩小琪來家裏玩,繪繪很大方地拿出心愛的娃娃遞給小琪,起初兩個孩子玩的還很融洽,可當繪繪看到小琪把娃娃各種擺弄,遲遲不願歸還的時候,開始變得有些煩躁了,嘴裏不住地叫着“娃娃,娃娃”,而小琪卻無動於衷。

面對比自己大的孩子,繪繪沒辦法要回自己的玩具,只能向媽媽尋求幫助,她看向媽媽,臉上寫滿委屈,繪繪媽鑑於小琪媽媽也在場,並沒有維護女兒,而是對繪繪說:“不要那麼小氣哦,讓人家玩一會嘛!”沒想到繪繪“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小琪的母親見此情景,大聲斥責了兒子,並奪下娃娃還給繪繪。

雖然拿回了玩具,繪繪因爲剛纔的無助感,還是很不開心,而小琪由於母親嚴厲的訓斥也跟着哭了起來,原本一次快樂的串門就這樣不歡而散。事後回憶起來,繪繪媽覺得在這件事上虧欠了女兒。

類似上面的情形,相信家長都經常會遇到,當孩子的權益受到侵犯,內心充滿委屈的時候,身爲父母的我們同樣充滿焦慮,肯定心裏是很想幫自己的孩子要回屬於他的玩具,但是中國社會自古有謙讓的美德,所以也就只好硬着頭皮安慰自己的孩子要大度。

雖然讓孩子學會分享也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課,但是父母可能不知道,在教孩子分享時,要先讓孩子學會分清你和我,幫孩子塑造邊界意識。

應該怎樣做,才能培養出既懂得維護自身權利與邊界,又善於分享合作更受歡迎的孩子呢?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過一套理論:作爲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本原則,這套理論的核心是“課題分離”,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明確哪些事情是自己應該操心的,也就是自己的課題;明確哪些事情是屬於他人而自己無法控制的,也就是他人的課題,人們通過做好自己的課題,不糾結於別人的課題,實現心靈的自由。

前面故事中的繪繪媽,不敢明確支持女兒要回玩具,主要是因爲過於看重別人的評價,害怕被否定,害怕失去“好人”的完美形象。

其實世界上百分之百捨己爲人的“好人”是不存在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在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站起來反抗,明確邊界,捍衛權益,這就是屬於我們的課題,至於別人如何評價和看待我們捍衛權益的行爲,這是別人的課題,不是我們應該過多操心的事。

那麼就拿孩子之間爭搶玩具這件事來舉例。

面對自己的孩子與同伴爭奪玩具時,父母具體怎樣做更妥當呢?

這裏有一個我認爲不錯的辦法:先明確支持孩子維護權益的正當需求,溫和而堅定地從同伴手中要回玩具,再詢問孩子是否願意和朋友一起玩,引導孩子樂於分享和與人爲善。你可以講明白:“媽媽知道玩具是你的,你因爲他玩你是不是不開心了?你可以告訴媽媽。”

孩子肯定會點點頭。這時候你可以問:“需要媽媽幫你拿回來嗎?”

孩子肯定還是會點頭。這時候你可以去向對方手裏要回玩具:“玩具是妹妹的,你們應該一起玩,自己拿着玩,不讓妹妹玩,妹妹不高興了。”

如果對方是講道理的孩子,肯定會拿來跟你的孩子一起玩,如果蠻橫,那你也不用顧忌那麼多,告訴他妹妹想要回玩具,然後拿回來。還給自己的孩子後,你可以再次詢問自己的孩子:“媽媽認爲你們一起玩可能會更有意思,那如果你不願意,媽媽也不會強求,等你想分享的時候,再分享吧。”

你還應該告訴孩子:“玩具是你的,如果是你十分珍惜的玩具,你可以收好,但如果你想和別人一起玩,那就不許反悔哦。”

這樣做有3個好處:

首先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獲得心理上的安慰;

其次教育了對方孩子玩具並不是屬於他的,如果想玩應該先徵得他人的同意;

最後家長在處理衝突的過程中溫和而堅定的態度,爲孩子樹立了正確的榜樣,使孩子今後走上人生道路面對沖突時,也敢於並能採取合理的方式捍衛自身的權益和邊界。

總之不管具體怎樣做,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堅定支持,這是孩子建立自我邊界必不可少的力量源泉。

最後我要說的是,當我們決定幫孩子捍衛權益的時候,外界的質疑甚至否定總是可能出現的,我們也可能會焦慮,但這時所有的顧慮都應該被暫時放下,勇敢地去堅持正確的做法,畢竟如果父母自己都沒有勇氣站出來,孩子的邊界感又怎能建立起來呢?

要記住,孩子的心理健康是無價的,在茫茫人海中,我們應該時刻是孩子最堅定的同盟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