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工媽媽到留守媽媽,再到創業媽媽,一顆小小的砂糖橘,讓廣西百色的農戶羣姐擁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來自深圳的對口幫扶,又讓羣姐和農戶們的甜蜜事業更有奔頭。2016年,深圳牽頭負責粵桂扶貧協作,重點對口幫扶廣西百色與河池兩市的深度貧困地區,經濟特區攜手革命老區,闖出了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脫貧攻堅奔小康之路。

2月18日,廣西柳州市春節後首批貧困戶農民工返崗專車在融安縣易地搬遷小區融康社區發車,兩輛大巴車載着57名農民工駛向廣東省惠州市某電子加工企業。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後,廣西首批由市縣聯合組織的粵桂扶貧協作就業專車。圖爲防疫工作人員對農民工返崗專車進行消毒。 (圖片來源:中新社)

回家“圳”好 留守兒童有媽媽陪伴了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粵港澳大灣區之聲報道,莫麗珍是廣西百色田陽區坡洪鎮新洞村村民,大家都稱她羣姐。2007年前,和很多廣西人一樣,羣姐夫妻倆離開家鄉到廣東打工,家裏的兩個孩子也成了留守兒童。據不完全統計,百色的留守兒童比例達到20%,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也牽動着外出務工父母的心。隨着孩子們逐漸長大,日益加深的思念與牽掛促使羣姐產生了回家創業的想法。

在廣東打工時,羣姐就幫別人種砂糖橘,對自己的種植技術很有信心。回家後她毅然承包下85畝回坡地,開始創業。在經受了資金匱乏、技術瓶頸、自然災害等一系列考驗後,2010年,羣姐的果樹終於正式掛果,一炮打響。

砂糖橘種植成功後,羣姐意識到這是一項很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在2012年成立了羣姐砂糖橘專業合作社,免費爲身邊的貧困戶傳授種植技術。

不過,隨着砂糖橘的種植規模逐漸擴大,如何處理數目龐大的訂單,就成了縈繞在羣姐心頭的難題。關鍵時刻,深圳市南山區向她伸出了援手,爲她建造了扶貧車間,讓她和社員們無論白天黑夜、颳風下雨,都能安心包裝出貨。

羣姐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她的合作社目前已有社員683戶,砂糖橘種植面積近7000畝,年產值3000多萬元。現在,羣姐的這份甜蜜事業,讓鄉親們不用再遠走他鄉、往來奔波。說起這個,羣姐滿是自豪。

在深圳南山區的幫助下,百色田陽區目前已經建成9家種養類的扶貧車間。在百色市田陽區區長黃國哲看來,深圳南山區的輸血變造血的幫扶,有着借鑑意義:“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種養產業,引入扶貧車間就地進行深加工,爲百姓在家門口就業提供了平臺。”

產業“圳”香 廣西特產獲認證走進大灣區

距離田陽區160多公里的樂業縣,是廣西海拔最高的縣城,有着“世界天坑之都”的美譽。這裏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曾一度是國家深度貧困縣、全國最後52個掛牌督戰貧困縣之一。2016年深圳市鹽田區對口幫扶樂業縣以來,發揮樂業的農業資源優勢,通過共建產業園,發展獼猴桃等產業,助力當地百姓走上小康之路。

樂業縣甘田鎮板洪村村民黃景偉在獼猴桃產業園工作,負責護理、檢查獼猴桃樹苗。同時,黃景偉一家5口人,在產業園裏分到2.5畝的獼猴桃,既有種植收入,又有園區管護收入,家裏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黃景偉說,現在孩子的學費和家裏的日常開銷都夠了,“如果沒有這個產業園,也可以說沒有我們美好的今天。”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是確保脫貧可持續的重要支撐。但如果沒有通暢的銷售渠道、穩定的銷售價格,老百姓的增收致富就難以得到保證。爲破解銷售難題,深圳大力開展消費扶貧,以“圳品”認證爲抓手,推動產品標準化、優質化,進而提升附加值。

廣東省第二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祕書長鄺兵介紹說,“圳品”就是符合供應深圳食品標準的產品,獲得“圳品”認證的產品,能夠比較順暢地進入到深圳乃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超市和更高端的市場,有利於實現更廣泛的銷售對接。

目前,廣西已有11家企業的28個產品獲得“圳品”認證,另有21個深圳企業在廣西投資建設的“圳品”基地獲得認定。深圳還將不斷完善廣西農業的冷鏈物流體系,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和大灣區其他城市實現有效對接。

發展“圳”升級 長壽之鄉華麗轉身

敢闖敢試的深圳精神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盡顯威力。巴馬瑤族自治縣被譽爲世界長壽之鄉,2016年開始,深圳不斷地給這個曾經的貧困縣帶去驚喜。

建設基金數字小鎮,發展新一代智慧型雲計算產業,深圳帶來的“新鮮詞”、“新鮮事”,刷新了巴馬人的視野。巴馬縣住建局局長蒙紹興說,項目啓動之初,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第一次打電話給意向合作單位還差點鬧出誤會:“本來雙方都不認識嘛,所以以爲我們是騙子,說巴馬一個貧困地區怎麼搞這個基金數字小鎮。”

以東西部扶貧協作爲契機,深圳和巴馬跳出了早期單純的扶貧協助模式,提出成立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利用巴馬良好的生態優勢,發展旅遊、康養和其它生態型產業,讓一個深度貧困縣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地方特色謀篇佈局。

巴馬縣縣委書記王軍說:“越是貧困地區,越要堅持高質量發展;越是貧困地區,越要走開放發展之路。我們現在也開始謀劃佈局在5G技術和大數據技術支撐下的大健康產業,希望巴馬能夠在深圳的幫扶下,跟上深圳的腳步。”

四十年時光荏苒,深圳已從當年的一個邊陲小鎮蛻變爲現代化的大都市。不惑之年的深圳,以先發帶動後發,以“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推進幫扶工作,取得了決定性成果。2020年11月20日,廣西所有貧困縣脫貧摘帽。

從1990年開始,深圳參與扶貧事業已30年,輻射範圍近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0年來累計投入財政資金超過440億元,實施項目超過四萬個,到2019年年底累計幫助330萬貧困人口脫貧奔小康。深圳將經濟特區建立以來形成的機制、理念融入扶貧工作,以先行示範標準助力對口幫扶地區打贏貧困殲滅戰,展現了脫貧攻堅中的深圳力量。

(編輯:李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