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片場

國內導演中,一直讓我在認可與不認可間反覆徘徊的,張藝謀是唯一的一個,但同時他也是我最開始喜歡的,在藝術電影上有所建樹的國內導演。

作爲一個90年代出生的農村土娃子,最開始接觸到的,當然是周星馳、成龍和李連杰這樣的功夫喜劇明星的娛樂片(那時候還搞不清楚導演和演員的區別),他們的電影無論好壞都幾乎看了個遍。另外看的書也少,對藝術的理解,僅限於知道作家寫書、畫家畫畫、詩人寫詩和音樂家寫歌的範疇。

這樣的條件之下,可想而知當初《英雄》帶給我的震撼。

《英雄》劇照

武打動作設計精巧,鏡頭風格及畫面絢麗鮮明,歷史架空和“天下”的哲學又如此大氣,以至於去年開始寫影評後,還把它翻出來吹了一通。這就是我第一次知道張藝謀,並喜歡上這位導演的由來。《英雄》裏的一切,都完全滿足了我那時候對電影和藝術的認識。

大學期間,看了一些好萊塢高分電影后,對所謂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摸了點邊,大致知道商業電影是爲了錢,藝術電影是爲了導演的個人情懷,但其實還分不清其各自的特點。但喜歡看電影是真實的,大一和室友去網吧通宵,他打遊戲,我看電影,每每早上從網吧打着哈欠出來,他還要笑話我一番。至於大二開始玩英雄聯盟後才改了這個習慣,那是後話了,但一有空閒時間,看電影仍然是我的首選。

畢業後工作,開始做文案和運營,知道頭條可以寫文章掙錢,前年年末,開始寫影評(看得多,覺得寫起來有把握)。不寫還好,一開始寫才發現電影哪是以前想象的粗淺的東西。那時候看,完全圖個個人喜好,可真開始寫了,就發現藝術這東西是分主觀客觀的,如果全憑主觀,想我這種看啥都能看點趣味出來的性格,就是爛片我也能笑着看完(雖然要快進),那就用不着寫什麼影評了。

於是,爲了對自己寫的東西負責任心,就開始買了些電影相關的書來看,並在豆瓣上看各種大佬的影評,同時開始看大量國內國外的文藝片,於是逐漸對電影製作流程、電影藝術流派和電影史有了個相對詳細的瞭解,也知道了所謂幾大電影獎項各自的特點,比如好的商業片就看奧斯卡,好的文藝片看戛納。當然,真正牛逼的商業藝術兼具的電影,二者獲獎都是有可能的。總之,寫影評讓我開始大量補片和了解電影及各國的電影導演。

《英雄》拍攝片場

張藝謀,此時此刻纔算去真正瞭解,也補完了2000年前他拍的所有電影。只是,不瞭解還好,一瞭解就發現,原來《英雄》正是他“藝術轉向商業大片的轉折”(別人的說法),從那之後的大部分電影,都是被一些“豆瓣大佬”嗤之以鼻,甚至惡意打一星的,以至於補完《有話好好說》後,就沒繼續往下補了,而今天看完《金陵十三釵》,不由得讓我覺得看晚了。

當然,我還沒那麼“聽風就是雨”般愚蠢,因爲那些不喜歡甚至反感張藝謀的,往往是喜歡賈樟柯或者婁燁的,其中還包括我的一個很好的朋友。我想,那就看完全部賈樟柯吧,於是我連《公共空間》這樣一般人覺得超級無聊的長鏡頭短片也沒放過,而且還看了他的兩本《賈想》。

然後,看完書發現更不對勁了,原來張藝謀對賈樟柯這樣率真的導演,背後說過不好的話(具體是啥我忘了)。所謂“愛屋及烏”,就是了解一個人多了,自然就受他觀點影響而偏袒他,一怒之下,我把《英雄》的影評刪了,還發了個吐槽張藝謀的動態(貌似還和某個網友在動態下撕了幾句),那就更不看張藝謀2000年後之前沒看的電影了。當然,他的書紀錄片啥就更不想去看了。顯然,瞭解他還不如後瞭解的賈樟柯多。

《山楂樹之戀》劇照

有一次,因爲一個正在接觸的妹子喜歡《山楂樹之戀》(看之前還不知道是張藝謀的電影),去看了,發現不怎麼好,電影的處理讓裏面的人物清純得有點假了,就更是覺得這些豆瓣大佬說得很有道理,即便個人偏好上很喜歡18年的《影》,但客觀點說,它還是商業片,沒能改變我對張藝謀的看法。

前兩天去看了《一秒鐘》,回來要寫影評就看了幕後紀錄片,然後爲了補歷史類的高分片單,又發現了《金陵十三釵》,今天看完,才發現無論導演還是豆瓣大佬的評價,自己的判斷纔是最重要的,而且,一個人的作品質量的參差不齊,真的不能作爲參考去評價他的藝術素養。畢竟,當初看賈樟柯,也是有好幾部作品自己客觀覺得不好的,爲什麼這樣的態度放在張藝謀身上,我的想法就開始變味了呢?

另外,儘管看了很多心理學和哲學,因爲種種原因,我仍然癡信於星座,以前一直以爲張藝謀和自己一樣是天蠍,今天看到並不是,發現自己突然變得很可笑,不是因爲星座不同帶來的失落可笑,而是通過心理學和哲學帶來的思考,星座本來就不能作爲分類人的想法是早就篤定的,我卻仍然爲此癡信,實在是太可笑了!

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時光》裏講到過,真正的藝術家是獻身於藝術的,同時都秉承“大道至簡”的藝術本質,歷數曾認真瞭解過的那些大詩人、畫家、導演和作家,無一不是,可我仍然在其間徘徊。只是,張藝謀有一點很牛逼,就是工作效率太高,而且在我們這樣的體制下,他的能力不得不讓他去做很多電影之外的事,恰巧他都做得讓世界爲之震撼。何況,在某電的剪刀之下,執着於想法,換來的可能是作品的徹底流產,甚至是“禁拍”。若按某些“大佬”又舔又跪的說法,全世界的電影大師,估計今天剩不了幾個了。美國當初還有某某法典呢,那隻給三秒連環吻的希區柯克就不偉大了嗎?

由此看來,張藝謀也好,賈樟柯也罷,無論他們秉承的藝術形式如何,性格如何,既然作品都有所建樹,得到了業界認可,其堅守的藝術本質都是殊途同歸的,我何必要去因爲作品質量不一,或者他人的評價而“列黑名單”批判呢?我一旦執着於不客觀看作品而因對人以往的看法批判某人,那麼我就成爲自身的批判對象,這豈不是自相矛盾,以至於批判求真的本質蕩然無存了麼?

像《金林十三釵》這樣的電影,國內如《英雄》的商業模式開創性一般,在歷史範疇類,它的質量一樣是開創性的。它或許不及《鬼子來了》的反思,不及《霸王別姬》對革命時代痛心事件的鋪陳,卻是把南京大屠殺這樣的大災難以小見大地表現出來的,何況還用的是一直被當代爭辯女權的女性,而且是我國文化一直否定的妓女。這種人物的選擇,才能真正體現大災難下人與人之間所具備的同情心的力量——人性的光輝,同時也是解釋爲何屈辱會讓人們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的核心。這部電影對於中國歷史大片,同樣是開創性的。

《金陵十三釵》劇照

由此也可以得出,張藝謀作品質量的參差不齊,根本原因不是那些人所謂的討好奧斯卡和跪資本,而是他所堅持的對各種類型電影,和各種形式的嘗試,《紅高粱》表現的硬漢形象呈現,《菊豆》的傳統女性地位剖析,《活着》里人物艱苦而漫長的一生,《有話好好說》的精巧結構和喜劇嘗試,《英雄》的動作嘗試,《山楂樹之戀》的清純愛情,《歸來》的老年愛情,《三槍》的小人物狂歡,《金陵十三釵》的歷史災難,《影》的套中套,《一秒鐘》的向電影致敬......雖然還有幾部沒看,其它的也忘了,但列出的這些電影,無論形式和劇情主題,幾乎沒有重樣的,大多也是開創性的。票房不說,拿的獎不假吧?

當然,他在構圖上的色彩風格是一貫的,色彩鮮明大膽且貫穿全片。這些不同類型和故事的嘗試,纔是他對國產電影最大的貢獻。也可以這麼說,他所拍的,一直就是他內心想拍的,以及他希望讓某部分觀衆能夠看到的。而這一點,他作爲國師和一線大導,沒人攔得住是成立的吧?《一秒鐘》補拍後再上映,就是最好的證明!

最後,感謝張藝謀,不是感謝他的電影,而是感謝他所引發的譭譽,讓我這個真正熱愛電影的人,找到了最正確的電影打開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