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儒村新貌。 記者 徐黎明攝

11月18日傍晚,德興市李宅鄉宗儒村的一個山坳裏,貧困戶徐明敲着臉盆呼喚1400多隻放養在山林間的五黑雞回家。這個被村民戲稱爲“懶漢”的單身漢不再癡迷麻將,一心用在產業上,這得益於當地幫扶幹部的“志智雙扶”。

宗儒村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幫扶單位德興銅礦進駐後,貧困戶擁有了自己種植或養殖的產業。與此同時,該村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以“產業發展+旅遊”方式,爲古村注入發展活力,人居環境、幸福指數直線上升。2016年,宗儒村退出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3042.68元,增加到2019年的12882.45元。

建好產業,提升自我“造血”功能

宗儒村原來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後,村集體經濟薄弱,部分村民生活水平不高。自精準扶貧實施以來,德興銅礦共投入230餘萬元,幫助該村修建景觀河道、修繕文化禮堂、增建休閒廣場等12個民生項目,村容村貌發生巨大變化,羣衆生產、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2019年10月,德興銅礦精尾廠尾礦運行工段黨支部書記應兆龍,接過原駐村第一書記的“接力棒”,來到了宗儒村。他明白,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這樣才能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激活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宗儒村有種植白蓮的傳統,由於不成規模,一直難成氣候。駐村工作隊因地制宜,在宗儒村加大力發展白蓮產業,他們採取“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員。今年,宗儒村在原有300畝基礎上,新增了60餘畝白蓮種植面積,並聘請了廣昌縣種植專家駐村管理。

爲加大對白蓮產業的扶持力度,德興銅礦新增資金14.65萬元,用於購買白蓮深加工設備,實現了白蓮產業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模式,讓脫貧致富道路越走越寬。如今,貧困戶每年僅此一項戶均可獲1200元的利潤分紅。

“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產業助推‘輸血式’扶貧爲‘造血式’扶貧,托起了貧困羣衆的小康夢。”宗儒村黨支部書記周小平說,全村29戶貧困戶全部入股白蓮產業,其中還有6戶發展養蜂業,1戶養雞,1戶養羊,其餘都入股了馬家柚產業。

暢通銷路,提振脫貧致富的信心

一排排欄舍錯落有致,66歲的周金泉和38歲的兒子徐明正忙着將一隻只五黑雞裝上三輪車,準備運往德興銅礦職工食堂。

前些年,這對父子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家裏窮得叮噹響,還經常到麻將室打發時間,被列爲貧困戶。

爲了改變這對父子的想法,應兆龍一趟趟往徐明家裏跑,鼓勵他們自力更生、發展產業。“有田有地,有手有腳,只要人不懶,一定能致富!”終於,父子倆心動了,提出養殖土雞,搞立體種養。應兆龍從選址到銀行貸款,從選購雞苗到請專業人員上門指導,事無鉅細,一一把關。不僅如此,他還自掏1000餘元買來電線,協調供電部門通電。不到一年時間,徐明一家年純收入突破4萬元。

如今,徐明不但添置了一臺農用車,一直單身的他,還與鄰村一女子確定了戀愛關係,計劃明年初結婚。面對記者,徐明樂呵呵地說:“我終於明白了,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應兆龍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德興銅礦駐村工作隊結合宗儒村產業產品特色,創新銷售方式,通過扶貧專區、消費專櫃、微信朋友圈、德紅雲等平臺,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第一書記現場帶貨等銷售模式,加大產品銷售力度,助力貧困戶增收創收。

截至11月中旬,駐村工作隊共爲宗儒村貧困戶及合作社銷售白蓮6570公斤、蜂蜜320公斤、羊12頭、菜油2.6萬公斤……累計金額167萬餘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也達到20萬元以上。

延伸產業鏈,可持續發展助推穩定脫貧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越往後難度越大。據介紹,目前宗儒村還有6戶貧困戶未脫貧,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已脫貧的23戶還需要做好穩定脫貧工作,沒有可持續發展對策,易出現返貧風險。

今年,宗儒村統籌推進特色種養、鄉村旅遊、提供公益性崗位等產業扶貧工程,將貧困戶全部嵌入產業發展鏈條,實現貧困戶產業扶貧項目全覆蓋。通過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除了分紅,只要參與合作社務工,村民還可每天拿到150元務工工資。村裏還爲貧困戶提供了數十個公益性崗位。貧困戶龔樟英長期在家照顧殘疾的兒子,根據她的時間,龔樟英被安排在荷花基地工作,務工時長80天,領到工資1.2萬元。

在產業的帶動下,村民就業有了保障,收入提高了,村裏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環境更美,村民日子越過越甜美。宗儒村將目光瞄上了農業與旅遊業深度融合。今年夏季,數百畝蓮花盛開時,該村每天迎來大批觀光遊客,村裏的農家樂爆滿,土特產受到遊客青睞。

古驛道、古民居、古牌坊,河水清澈見底,水中魚蝦成羣……正如應兆龍所說,一旦在產業上做好了文章,盤活了土地、自然風光、勞動力等要素,綠水青山就變成了引領貧困羣衆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舉措落地生根,一大批特色產業在宗儒村拔節成長。產業興了,村民富了,山村活了。(曾黃林 記者 徐黎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