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面子是成就自己

文/石岩磊

衣锦还乡是众多游子梦寐以求的心愿,当他们在外打拼出一定名堂后,总想回到老家炫耀一番,在众乡亲们的啧啧称赞声中大有荣宗耀祖之感,内心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然而由此也带来过一些悲剧。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以便做大一统的皇帝,可他乡土观念浓厚,执意要回老家彭城做楚霸王,理由仅是:“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 ”这就是成语“衣锦还乡”的来历,项羽偏安一隅终是被刘邦逼得自刎乌江。历史上还有一个类似的事件,差点断送了大明江山。

明英宗朱祁镇9岁就当上了皇帝,17岁时正式亲政,少年天子血气方刚意欲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建立唐宗宋祖般的不朽功勋,他励精图治壮志不已,而其最想做的就是能亲自带兵打仗过一把驰骋疆场的瘾,不久机会终于等来了。和朱祁镇小时候一起玩尿泥长大的太监王振,也随着明英宗坐上龙椅而权倾朝野,他同样有着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幻想,以向文武百官证明身为宦官的自己还有运筹帷幄之才,于是撺掇着皇上御驾亲征瓦剌,两人由此一拍即合决定带领大队人马荡平蛮夷。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蒙古族退回草原,后来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部分,其中的瓦剌部经常在边境寻衅滋事,明朝虽加固和修复了万里长城,可仍抵挡不住游牧民族的入侵,历任皇帝都有与瓦剌交手的经历,可未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明英宗更是先后三次亲征,前两次收效甚微,公元1449年,他第三次纠集了20万大军,号称50万之众以及朝中百官,浩浩荡荡地向西北挺进,并将排兵布阵的大权统统交给了发小王振,二人都幻想着能封狼居胥名垂青史。

可兵戎相见岂是儿戏,仓促出击的明军屡屡遭瓦剌奇袭损失惨重,天公还不作美大雨连绵,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上,部队行至大同时已是军心涣散毫无战力。此时明英宗才意识到打仗原来如此凶险,便有意班师回朝了。兵权在握的王振提出要绕道回老家以扬皇威,实则就是想让皇帝给自己在乡亲面前长脸,一念间就将几十万人马带向偏路的蔚州,完全暴露在蒙古铁骑的打击范围之内,更为可笑的是,王振担心兵马踩踏了自家的庄稼,又急令部队原路返回。

士气低落的明军退至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时,被瓦剌大军团团围住,没有水源没有补给,明朝军队已毫无抵抗之力,迅速土崩瓦解成了蒙古军的刀下鱼肉,明英宗被俘,王振也让部下所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大明王朝走到了灭亡的边缘,幸亏宰相于谦力挽狂澜打赢了京师保卫战,才避免了明朝大厦的倾覆。王振之死虽是罪有应得,可千万将士的鲜活生命却仅化作他脸上的一瞬容光,汉文化的走向也因此出现了波折,这个太监的脸的确够大的。

脸面可以演变为好胜的动力,也能演化为虚荣的魅影,为了所谓的荣归故里,不知多少人在异地忍辱含垢,而回到家时却要光鲜亮丽风光无限,所有的艰辛似乎都被羡慕的目光灼化了,化作一滩能映日月星辰的水洼,殊不知这仅是地上随时可被踏破的镜面,亦能让一阵微风吹皱。如果当初王振真有指挥若定的本事,击败了瓦剌骑兵的侵扰,他不用载誉而归回故乡,老家的人们仍会为他的丰功伟绩倍感自豪,可见最大的面子是成就自己,只要自身有不世之功,便是对故乡的巨大贡献,也就能名垂故里了。

2020.11.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