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面子是成就自己

文/石巖磊

衣錦還鄉是衆多遊子夢寐以求的心願,當他們在外打拼出一定名堂後,總想回到老家炫耀一番,在衆鄉親們的嘖嘖稱讚聲中大有榮宗耀祖之感,內心的虛榮心會得到極大的滿足,然而由此也帶來過一些悲劇。項羽攻佔咸陽後,有人勸他定都關中,以便做大一統的皇帝,可他鄉土觀念濃厚,執意要回老家彭城做楚霸王,理由僅是:“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 ”這就是成語“衣錦還鄉”的來歷,項羽偏安一隅終是被劉邦逼得自刎烏江。歷史上還有一個類似的事件,差點斷送了大明江山。

明英宗朱祁鎮9歲就當上了皇帝,17歲時正式親政,少年天子血氣方剛意欲幹一番經天緯地的大事業,建立唐宗宋祖般的不朽功勳,他勵精圖治壯志不已,而其最想做的就是能親自帶兵打仗過一把馳騁疆場的癮,不久機會終於等來了。和朱祁鎮小時候一起玩尿泥長大的太監王振,也隨着明英宗坐上龍椅而權傾朝野,他同樣有着能指揮千軍萬馬的幻想,以向文武百官證明身爲宦官的自己還有運籌帷幄之才,於是攛掇着皇上御駕親征瓦剌,兩人由此一拍即合決定帶領大隊人馬蕩平蠻夷。

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後,蒙古族退回草原,後來分裂爲瓦剌和韃靼兩部分,其中的瓦剌部經常在邊境尋釁滋事,明朝雖加固和修復了萬里長城,可仍抵擋不住遊牧民族的入侵,歷任皇帝都有與瓦剌交手的經歷,可未能從根本上消除隱患。明英宗更是先後三次親征,前兩次收效甚微,公元1449年,他第三次糾集了20萬大軍,號稱50萬之衆以及朝中百官,浩浩蕩蕩地向西北挺進,並將排兵佈陣的大權統統交給了發小王振,二人都幻想着能封狼居胥名垂青史。

可兵戎相見豈是兒戲,倉促出擊的明軍屢屢遭瓦剌奇襲損失慘重,天公還不作美大雨連綿,加之後方糧草供應不上,部隊行至大同時已是軍心渙散毫無戰力。此時明英宗才意識到打仗原來如此兇險,便有意班師回朝了。兵權在握的王振提出要繞道回老家以揚皇威,實則就是想讓皇帝給自己在鄉親面前長臉,一念間就將幾十萬人馬帶向偏路的蔚州,完全暴露在蒙古鐵騎的打擊範圍之內,更爲可笑的是,王振擔心兵馬踩踏了自家的莊稼,又急令部隊原路返回。

士氣低落的明軍退至懷來城外的土木堡時,被瓦剌大軍團團圍住,沒有水源沒有補給,明朝軍隊已毫無抵抗之力,迅速土崩瓦解成了蒙古軍的刀下魚肉,明英宗被俘,王振也讓部下所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大明王朝走到了滅亡的邊緣,幸虧宰相於謙力挽狂瀾打贏了京師保衛戰,才避免了明朝大廈的傾覆。王振之死雖是罪有應得,可千萬將士的鮮活生命卻僅化作他臉上的一瞬容光,漢文化的走向也因此出現了波折,這個太監的臉的確夠大的。

臉面可以演變爲好勝的動力,也能演化爲虛榮的魅影,爲了所謂的榮歸故里,不知多少人在異地忍辱含垢,而回到家時卻要光鮮亮麗風光無限,所有的艱辛似乎都被羨慕的目光灼化了,化作一灘能映日月星辰的水窪,殊不知這僅是地上隨時可被踏破的鏡面,亦能讓一陣微風吹皺。如果當初王振真有指揮若定的本事,擊敗了瓦剌騎兵的侵擾,他不用載譽而歸回故鄉,老家的人們仍會爲他的豐功偉績倍感自豪,可見最大的面子是成就自己,只要自身有不世之功,便是對故鄉的巨大貢獻,也就能名垂故里了。

2020.11.1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