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是血液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止血,防止血液流出。此外,血小板还能释放血管收缩和凝血的物质,从而阻止血液从受损部位流出,促进伤口愈合。血小板减少是指血小板数量不足,使血小板不能正常发挥功能。

血小板减少症有哪些类型?

1.药物引起的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药物性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服用药物后,血小板数量不减少,但血小板的功能被破坏,使血小板无法正常聚集。阿司匹林是常见的,它可以减少血小板粘附,使血小板失去正常的凝血功能。另一种是影响骨髓制造血小板的能力,从而减少血小板数量,导致出血和紫癜症状。

2.药物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孕期服用某些药物会产生抗血小板抗体,抗体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儿,从而降低胎儿血小板。另一种是服用特定药物后,体内会出现抗血小板抗体。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常发生于儿童,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70%以上的患者在紫癜发病前3周出现麻疹、风疹,部分患者在紫癜发病前有呼吸道病毒感染史。血小板数量将减少至2万,血涂片检查时发现大量血小板,血小板功能检查时发现止血带试验、出血时间、血凝块回缩等异常检查结果。大多数患者有急性发作,甚至颅内出血,但超过70%的患者能在三个月内完全康复。如果患者4~6个月后仍未恢复,则需进行二期治疗,一般类固醇治疗效果不差。

4.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先天性血小板缺乏症患者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导致严重的出血性疾病。比如先天性巨血小板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缺乏附着于血管壁的受体,损伤后不能顺利附着于血管损伤处,导致出血。还有格兰氏血小板减少症,这是一种先天性血小板异常疾病,容易引起粘膜出血。

5.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具有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减少和神经系统症状。这种疾病发生在20~50岁的人群中。其主要特征为意识模糊、言语不清、头痛、昏迷、嗜睡。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