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据德国学者研究表明,世界上共有5651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语言也不尽相同。不过,虽说各民族的语言不同,但也是有“主次”之分的,汉语、英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法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这是联合国公开承认的,像日语、韩语、泰语等小语种,只是为了满足特殊情况下的需求罢了。

不过,虽说汉语是世界上母语人口最多的语言,但也只能说明中国人口众多,世界通用语还是英语,因为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文化,说英语的国家仍占据世界主流,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可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正在以大跨步的姿态逐渐赶超,中国功夫、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千里迢迢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日益增多,这既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崛起的好时机。

可以想象,当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能与英美等国家相比肩的时候,汉语也会逐渐代替英语的位置,成为新的世界通用语。如此一来,中国孩子就不用从小学习英语了,这一门学科也不会成为部分偏科学生的“拦路虎”,接下来要做的,只是尽全力把汉语推向世界,让西方人开设汉语课程,考察汉语知识。然而,以目前的趋势来看,谁也无法预计这一天会何时到来,不过关于世界人民的交流问题,其实早在133年前,就有人把“世界语”创造出来了。

1887年,犹太语言学家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创造出了“世界语”,这是一门人造语言,没有任何文化背景,他创造这门语言的目的,也是为了消除人类交往的语言沟通障碍,让全世界各民族、各种肤色的人像兄弟姐妹一样和平共处。若是达成了这个目标,世界也不会再有纷争和灾难,倘若有了什么矛盾,也会坐下来好好谈,并不会刀兵相向。况且,世界语(Esperanto)本身的意思就是“希望者”,表达了拉扎鲁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憧憬。

不过,拉扎鲁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理想,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生平了。1859年12月,拉扎鲁出生于波兰的比亚利托克城,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给了他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后来,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拉扎鲁逐渐产生了共情能力,他能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情绪波动,并随之感同身受。当时,住在比亚利托克城的人分为4种:俄罗斯人、波兰人、日耳曼人和犹太人。不同民族的人说着不同的语言,沟通交流自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关系一直不是很好。

于是,尚处于孩童时期的拉扎鲁得出了结论——语言的分歧是使人类大家庭破裂、分化成敌对阵营的唯一原因。实际上,拉扎鲁的想法很天真,同时也很美好,若是人类的矛盾能用谈话解决的话,中国也不会有那么多次王朝更迭了。另外,拉扎鲁还坚定地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无法达成这一目的,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分属于不同民族的人类,绝对不会放弃使用本族语言,甚至承认其他民族的优秀。

有了这种考虑之后,拉扎鲁便开始为创造一种全新的语言而准备,求学期间,他想出了大量复杂的名词变格和动词变位等形式,尽管这是一条充满坎坷的道路,但事到如今,他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了。后来,拉扎鲁突然明悟了,他突然发现英语的语法结构是最简单的,而俄语的后缀也有利于人类学习。就这样,拉扎鲁在1878年12月5日举行了语言诞生仪式,他为即将达成的理想欢呼雀跃不已。

然而,拉扎鲁的行为在父亲眼里却是妥妥的“精神不正常”,为了儿子的健康考虑,他强迫儿子立下不再创造语言的誓言。抵抗了一阵之后,拉扎鲁妥协了,因为当初选择支持他的伙伴接二连三地离去,每个人都有“中二”之时,既然梦醒了,就要回归现实生活。1885年,拉扎鲁大学毕业了,尽管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大夫,但是他创造“世界语”的想法,却依然没有断绝。

于是,拉扎鲁又动了起来,他开始着手修改、替换、增减最初的世界语,直到所有的词汇、语法融会贯通为止。1887年7月,拉扎鲁创造的“世界语”以书籍的形式出版了,他的语言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掀起了一阵热潮。然而没过多久,世界语便沉寂了下去,尽管它俘获了一大批受众,但愿意学习的人却少之又少。

迄今为止,世界语已经传播了120多个国家,大约有1000万人学过,它被应用在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等多个领域,称得上是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辅助语之一。据史书记载,世界语是在清末传入中国的,当时有人把它翻译为“爱斯不难读”语,直到日译版本的出现,人们才知道它的名字原来叫“世界语”。后来,一些海外学子回国后创办了《世界语科学文学》杂志,他们不遗余力地推广世界语。

上世纪10年代,蔡元培、鲁迅、巴金等人也开始学习并推广世界语,尽管学起来有些困难,但他们对“天下大同”的思想却是颇为欣赏的。1950年,世界语宣传刊物《中国报道》诞生;次年3月,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顺利建成;而到了1986年举办第七十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时,已经有40万中国人学习了世界语。遗憾的是,世界语的受众人群却始终没有一个大幅度地增长,与之相对的,汉语和英语仍是世界主流。

其实不难理解,世界语没有母语使用者,没有文化积淀,也没有文学传统,这些都是阻碍传播最明显的缺陷。另外,尽管世界语声称是“世界的”,但无论在文字、词汇还是语法上,都具有浓厚的印欧语色彩,与其称为“世界语”,还不如叫“欧洲共同语”更为合适。所以说,既然都是外来语种,中国人又何必辛辛苦苦再学一门语言,有一门英语已经足够了。况且,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在逐年上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新的“世界语”,不是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