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與西安、南京、北京並列爲中國四大古都,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爲“神都”的城市,它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可爲什麼偏偏選中洛陽爲神都呢?真如傳說中那樣因武則天尚佛嗎?

龍門石窟

武則天定都洛陽而不是長安

武則天遷都洛陽,是根據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以及洛陽的地理形勢做出的明智選擇,決非僅僅爲了避免王氏和蕭氏陰魂的糾纏,更非單純出於荒淫享樂的私慾。武則天遷都洛陽有積極意義,它既適應了政治上改朝換代的需要,又順應了經濟重心東移的歷史趨勢。還有一般改朝換代都不喜歡用舊都。

“神都”從“神州”演變而來

“神都”之名是從“神州”演變來的。“神州”是中國的代稱。“神州”一詞,最早見於戰國陰陽五行家騶衍的《五德終始說》。其中記載:騶衍稱“中國名曰赤縣神州”。這是說我國古代國家的中心地區叫做“神州”。《呂氏春秋·十二紀》載:“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神州”當是指“中央之神”黃帝、后土居住的地方。

那麼,神州的位置在哪裏?《文選·孫楚〈爲石仲容與孫皓書〉》記載:“土則神州中嶽。”劉良注:“神州,洛陽也。”這說明“神州”就是指以洛陽爲中心的河洛地區。

天子六駕

早在東晉、北魏時期,洛陽就被稱爲“神京”

自東晉以降,洛陽便被稱爲“神京”或“神都”。《晉書·王導傳》記載王導的話:“當共戮力王室,克服神京。”北魏元萇(cháng)墓誌載:元萇“三翊皇甸,再尹神京”。可見,早在東晉、北魏時期,洛陽就被稱爲神京了。

武則天改洛陽爲“神都”,意爲“君權神授”

從上元元年(674年),武則天以“天后”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爲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準備,採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684年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爲神都。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武則天改東都洛陽爲神都。武則天在改元敕中曾對此進行過解釋,之所以改洛陽爲神都是因“鎮星之在太微,已歷年載,著土精之美應,表坤祚之元符,宜同感帝,以時薦享。又東都改爲神都,宮名太初宮。”意爲在唐高宗死後,發生了“鎮星在太微”的變化。

在當時人看來,洛陽在分野上是與天上的太微垣相對應的;洛水貫都,則與天上的銀河相對應。而鎮星(即木星)停在太微,是女子當政的徵兆。武則天認爲,洛陽是天設地造的都會,具有上天所賦予的神力;她自己也是上天選定的統治者,同樣具有上天所賦予的神力。

明堂天堂

自此神都之名便與洛陽分不開了,只是目前洛陽少已此爲宣傳點,大多宣傳點都是牡丹花城之類的,也使得很多人若不是通過電影還真不知道神都這個名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