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 在明朝滅亡的這件事情上,起了什麼作用?歷史上說他是反叛源於什麼原因!爲何他會在投降李自成的路上突然反悔?吳三桂最早是名將,駐守山海關。他爲何要在李自成招安的路上突然反悔呢?

話說李自成派人招安吳三桂,吳三桂父親吳襄,本是明朝戍邊總兵。所以說吳三桂算得上是一個地道的官二代了,早年他隨父親東征西戰,深得鍛鍊。在領兵打仗方面還是能力很強的,怪就要怪在明朝末年,朝廷越來越腐敗,平民百姓日子過得水深火熱,這導致了十三路義軍起義之事,這十三路義軍推舉 高迎祥 爲盟主,這也就是第一代闖王。西北農民起義以席捲全國之勢得到各地響應,可見 大明 王朝氣數已盡!

這是的吳三桂,戍邊山海關,當時的明朝朝堂認爲,大明最大的威脅,來自東北方向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基本把重兵壓在東北方向,西北方向可以說是空虛的!這不高迎祥死後李自成自封第二代闖王,圍攻京師,最終導致真正的大明王朝滅亡, 崇禎皇帝 上吊自殺於煤山!李自成是地道的農民,從起義到登基,自號大順皇帝,可以說都沒有擺脫小農意識,他一到京城便着急分封和掠奪,搞得京城原來的大明官員,雞犬不寧!本可以收買的沒有收買,本該招安的卻沒有招安。其部下大肆的搶奪京城高官的財產和家眷,致使很多原本想投降他的人,徹底死心!

話說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和愛妾陳圓圓,也在他們的搶奪凌辱行列。李自成在旁人的提醒下才想起山海關有個吳三桂,手握6萬重兵,是一個巨大的隱患,於是就下令招安吳三桂,哪知道吳三桂走到半路,聽到父親被欺辱致死,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霸佔,這就徹底斷了吳三桂投靠李自成的念頭。吳三桂立刻返回山海關,算計怎麼爲父親和愛妾報仇。他算計着自己的兵員數量,發現自己單打獨鬥要打贏李自成,還是有困難的,當時的李自成當時號稱20萬軍隊,實際上守衛京師的也就六七萬,爲了穩妥,吳三桂不顧什麼民族大義了,親自懇親 皇太極 出兵聯合攻打李自成。

李自成終究還是小農意識,看到吳三桂和皇太極總兵力有十大幾萬之多,李自成膽怯了。他在吳三桂開關放皇太極入關時,就準備了退路,退回西北做他的土皇帝!清兵追其至西安,打敗李自成,把李自成追到湖北九宮山,直到徹底消滅李自成,李自成殘部與張獻忠和南明殘留勢力而去!吳三桂原本與皇太極的約定是,清兵入關,黃河以北歸滿清,剩下部分歸吳三桂,吳三桂準備擁護明朝皇室重新主政,但是沒有想到皇太極一進京城就不走了!這就是請神容易送神難了!吳三桂自知已經上當,但是也無奈其勢力不夠,只能降清歸順滿清!

吳三桂一生做錯了三件事情,最大的錯誤不是放滿清入關,而是殺了南明永曆皇帝,要知道我們的文化忠君事主的觀念至深至極!吳三桂被清廷封爲平西王駐守雲南,正好南明皇帝就逃到了緬甸,緬甸當局迫於清朝的壓力,不得不交出永曆皇帝,交給了吳三桂,其實清廷讓吳三桂處置南明皇帝就是逼他交投名狀!殺了原來自己的主子,那就再也沒有回頭路了。沒想到吳三桂真的這麼做了!這就是他犯的最大錯誤了!

再者吳三桂起義太晚了,如果死了心要起義,一定要在清朝根基未穩之時,那時的康熙帝正遭受北邊的壓力,如果那時起事,南北受敵,清廷必然危急!三番要是聯合,加上西北有王輔臣搖擺不定,只要看到吳三桂佔優勢必然站在吳三桂這不,但是他前面是猶豫的,直到後面被逼反!

這就是吳三桂性格決定了他的結果,要知道當時不殺南明皇帝,南明殘餘勢力還是有可能加入他的隊伍的,他已經把自己的後路斷了,這就是命中註定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