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網訊鄉村振興,青年先行。爲積極鼓勵青年創新創業,懷寧縣出臺一系列鼓勵青年創業的實施辦法,並整合政府、社會、金融等各方面資源,從創業孵化平臺提供、創業技能培訓、資金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入手,多渠道全方位扶持青年創業。團懷寧縣委經常把創業青年組織在一起,開展創業沙龍、創業培訓、創業大賽、“青年創業我來扶持”等系列活動,還聯合商業銀行爲346名青年“創客”授信資金達1.3億元。此外,懷寧縣積極創建共青團“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已經建立國家級青年就業創業示範基地3家、省級青年就業創業示範基地3家、市級青年就業創業示範基地6家、縣級青年就業創業示範基地27家,提供見習崗位400多個。

同時,懷寧縣積極打造和優化創業、就業環境,吸引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並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不斷完善服務企業長效機制,進一步簡化項目審批流程,打造“一站式”服務企業平臺,使更多青年敢於有夢、勇於追夢,一大批有知識、有抱負的年輕人也因此返鄉,投入到農村創業的大潮中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隨着一批批心懷鄉愁和創業熱忱的“新農人”主動投身新農村建設,在懷寧縣鄉村大地,正湧動着一股股鄉村振興的青春力量。

無手青年 趕着羊羣奔小康

看着眼前的書法作品,很難想象這是一位雙手截肢的殘疾人士所爲。他,就是孫得寶,今天故事的主人公。23歲時他不幸雙手患上了動脈血栓閉塞症,四處求醫仍無法根治,不得不通過截去左右手保命,花光了家裏的所有積蓄。後又因多種原因和妻子協議離了婚,帶着女兒和年邁的母親艱難度日。

孫得寶沒有向命運低頭,他不僅學會了洗臉、穿衣、做家務,還開始練習書法、刺繡。同時,身殘志堅的他不等不靠,藉助扶貧小額貸款5萬元抱團發展到懷寧縣孟苓開發有限公司,並積極參與到藍莓種植勞作和經營中。在各級幹部和鄉親們的幫助下,他利用家後閒置的山場修建羊舍,在林下圍網養殖。今年,孫得寶又利用5萬元扶貧貸款擴大羊舍建設規模和加大養羊存欄只數。如今,孫得寶的波爾山羊存欄量已經達到50多隻,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邁出了鏗鏘的步伐。

今年8月,團懷寧縣委將孫得寶的奮鬥事蹟拍攝成抖音視頻《青春閃耀扶貧路--我的脫貧故事》,一時間視頻轉發點贊過萬,孫得寶的事蹟廣爲人知,成爲了懷寧有名的勵志典型。10月13日,由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省扶貧辦聯合舉辦的全省“決勝小康·奮鬥有我”主題演講比賽中,孫得寶題爲《路阻且長,我要趕着羊羣奔小康》的主題演講,博得了現場觀衆的陣陣掌聲,得到了評委老師的一致認可,最終榮獲全省三等獎的好成績。

“一雙手,已經不能感知世界,但一雙眼還可以看世界,一雙腿還可以去遠方”,孫得寶用自強不息的行動表達着對生活的追求,對未來的期待。“貧窮不可怕,沒有雙手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堅持的心,沒有拼搏的勇氣,我沒有雙手,依然可以通過辛勤勞作,從精神上站起來,從經濟上站起來。”孫得寶說。

“藍莓公主”唱紅“藍莓曲”

85後的沈修羽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姑娘,2011年來到懷寧縣承包荒山種植藍莓和花卉苗木,她用短短的8年時間,投資近3億元,建立了超萬畝的“藍莓王國”。

2009年大學畢業的沈修羽,放棄了在父親上海公司的工作機會,通過實地考察和市場調研分析,敏銳的發現未來農林產業發展前景可觀,她迅速在懷寧縣成立了安徽美林園林綠化有限公司。公司大面積流轉荒山荒地,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有效盤活林業荒地資產,實現農戶與企業雙贏。

沈修羽還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民”的合作發展模式,創新發展藍莓的特色產業,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爲農戶提供種植、栽培等技術培訓和諮詢,從而輻射農戶,帶動農戶2000多戶,其中貧困戶500多戶,帶動增收500多萬元。

在清河鄉清河社區藍莓生產基地內,沈修羽指着一大片藍莓說,“加上這一塊,現在已經發展到1萬多畝了,現在我們正用環形道路將觀光園、藍莓基地等各個景點聯通,建成集特色種植、造林、花卉和農林觀光等多功能區爲一體的綜合型現代化生態園,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致富。”

公司投資7580萬元開建大型藍莓精深加工廠,引進藍莓果乾、酵素原液等精深加工線,建設藍莓種植技術服務中心、綜合科研樓,配套冷鏈倉儲設施。公司還與京東商城等經銷商建立的市場營銷體系已經開始試運行。至此,公司全面實現了從藍莓種苗繁育,到產品加工、冷鏈物流配送、電子商務、農業休閒旅遊等產業環節的全覆蓋。

沈修羽一直堅持標準化栽培,打造立體複合型種植,公司創新的“美林藍莓優化豐產栽培技術”,既得到了生產實踐的認證,更得到了國內同行的認可和讚許。公司已註冊“冰霜”、“美林美”等商標,產品獲得無公害認證和有機產品認證。沈修羽本人被當地村民親切的稱爲“藍莓公主”。

如今,走進藍莓園區,過去的荒山廢石都沒了蹤影,映入眼簾的是層層疊疊的梯田裏長滿了鬱鬱蔥蔥的藍莓苗,道路兩旁整齊的種植着望春花、櫸樹、銀杏等樹種,春夏秋冬,四季皆有景。寫滿汗水、豐收和詩情畫意的藍莓園風光已經成爲附近攝影愛好者捕捉最美鏡頭的攝影勝地。

“黨的十九大報告兩次提到‘鄉村振興戰略’,並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我的目標是將公司打造成一個集生態旅遊、休閒度假、生態住宅等於一體的綜合型現代生態園,帶動更多的羣衆特別是廣大婦女致富奔小康。”沈修羽堅定地說。

來到沈修羽的每一片基地,都能看到寬闊的道路,在觀光采摘區還修了柏油馬路,改變了以往狹窄的鄉間小道,讓致富的道路更加通暢,更改善了村民們的居住環境。與此同時,沈修羽的藍莓扶貧基地裏的留守婦女在產業發展之前精神生活貧乏,鄰里間少有來往,自她們到公司務工後,集體活動頻率增加,工作活動中互相幫助,精神面貌得到了明顯改善。還有一些學到技術的婦女,開始着手自己創業。

90後返鄉大學生夫妻的養蝦經

每到龍蝦上市的季節,平山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內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車輛前來運輸成蝦和蝦苗。王六月夫婦忙着在田裏餵養、出售小龍蝦,經過3個多小時的緊張忙碌,三輛運輸龍蝦的廂式貨車滿載3000多斤成品龍蝦和1000多斤蝦苗駛離了養殖基地。每逢週末或節假日,懷寧縣久愛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便會吸引大批遊客前來垂釣小龍蝦,品味田園生活雅趣。

合作社負責人王六月說:“小龍蝦和鄉村旅遊結合,垂釣、捕撈、品嚐齊具,不僅豐富了旅遊內容,更鼓起了養殖戶的錢袋子。如今,‘龍蝦休閒趣味垂釣+特色農莊’正在成爲我們鄉村旅遊的新亮點。”

王六月是平山鎮高澤村豐收組村民,因對家鄉水土的眷戀和對現代農業的興趣,2013年她和丈夫黃其健大學畢業後回到老家,開了家庭農場做起了“農場主”,2015年底又成立合作社,承包了家門口的3000餘畝高標準農田種植綠色稻米。從2016年開始,王六月和丈夫就對稻蝦共生這種綜合種養模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先後到湖南、江蘇等地考察取經,並積極向高校相關專業老師請教,終於摸索到了發展門徑。

“大學畢業時,家鄉良好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給了我創業的信心”。王六月說。2015年,王六月夫婦承包了勝天圩內800餘畝水田,發展水稻種植。她算了一筆賬:一畝粳稻單產800公斤,按市場價每擔150元,水稻毛收入2400元;套養的小龍蝦畝產150公斤,按每公斤40元計算,毛收入6000元。“蝦和稻加起來,每畝純收入8000元。”目前她的合作社共發展“稻蝦連作”2800畝,年純收益近三百萬元。

今年6月,懷寧縣久愛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榮獲第四批安徽省大學生返鄉創業示範基地稱號。

國畫青年的雨具夢

“這一批貨銷到智利,月底前要交貨,時間比較緊,所以我們在抓緊趕貨。”在懷寧縣涼亭鄉金雞村的東辰皖宜雨具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裏,40多名村民正在抓緊製作一次性雨衣、雨鞋等雨具用品。正在現場指導和查驗的該公司負責人周辰介紹說,公司產品主要是內銷加外貿,目前每個月外貿訂單大概有60萬元。

隨後,周辰又來到無塵車間建設施工現場,“無塵車間這個月差不多能建好,這個車間主要生產一些白色、淡黃色等顏色較淺、要求更爲嚴苛的雨具產品。”

周辰出生於1996年,2018年底,剛大學畢業的他開始回到家鄉涼亭鄉創業,創辦了東辰皖宜雨具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有4個生產車間、1個倉庫及辦公用房,總投資近400萬元,每年有200多萬元的銷售額,吸收50餘名村民在此就業,其中貧困人員4名。

學美術學專業的周辰,擅長畫國畫。大學期間便和同學在黃山創辦了設計工作室,事業正是如火如荼時,他還是毅然決定回鄉創業。“當時考慮到家鄉剩餘勞動力很多,回鄉辦企業能夠帶動村民就業,讓他們增收,所以當時很快就決定了,公司選址就在家鄉本地。”

今年5月,周辰又擴大了公司規模,在鄉鎮街道增加了一處加工車間,並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已吸納了周邊10多名村民務工。“在公司務工的大多是當地的中老年婦女,上班時間比較自由,平時也不耽誤她們接送小孩和打理家務,一般一個月下來能掙2000多元,多勞多得,有的一個月能收入3000多元。”周辰表示,他願爲脫貧攻堅儘自己的一份力,將更多地吸納貧困戶到公司務工,爲他們增加收入,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今年7月初,懷寧縣普降特大暴雨,受災嚴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防汛抗災形勢十分嚴重。周晨第一時間聯繫團縣委,當晚冒着大雨從鄉鎮驅車趕到縣城,捐贈1000件雨衣用於防汛抗災。

爲有效促進創業就業,懷寧縣積極爲像周辰這樣的青年創業者籌集資金、搭建平臺、營造環境。爲推進農村青年就業創業,團懷寧縣委還先後開展“青年創業、我來扶持”等系列活動,爲青年進行崗位推介、資金支持、項目評估、基地孵化、權益維護等一條龍綜合服務。爲解決青年創業資金難題,團懷寧縣委與金融機構合作,推進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工作,從解決有創業意願青年創業資金瓶頸入手,大力組織實施扶持青年創業小額貸款項目。

在關注青年創業資金的同時,團懷寧縣委還注重培養青年創業能力,爲他們提供創業平臺。同時,該縣大力開展農村青年養殖、種植實用技術培訓,進城務工青年“訂單式”培訓,每年爲農村青年勞動力開展SYB創業培訓近500人。

通訊員 王康 檀志揚 安青網記者 韋玉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