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拓寬護城河到持續投入技術,小米再融資的當下與押注的未來

文 / 周有輝 龐好

編輯 / 封成

經歷一陣衆說紛紜後,小米集團正式官宣了兩筆合計近40億美元(約260億人民幣)的再融資事項。該筆再融資如果成功,將成爲小米集團上市後首次較大規模的再融資活動。

融資的爭議在於,小米的Q3季度財報表現亮眼,總營收及淨利潤均創單季新高,實現營收722億元,同比增長34.5%。核心業務方面,小米智能手機重回全球第三,站穩了高端市場。經專業人士粗略估算,當前小米的現金儲備已經達到750億元,比起疫情前還多了近100億。

所以,這筆投資意欲何爲?一衆討論當中,不久前雷軍和高瓴資本張磊的長談一再被股民所提及,小米的成長性需要一定資本來釋放,張磊顯然也是看好小米的前景。

小米集團表示,此次募資將主要用於小米長期更大力度的技術研發投入、支撐在高端市場繼續突破以及重點投入智能製造巨大機遇,推動智能生活加速滲透普及,強化AIoT戰略生態系統。

種種信息表明,一貫埋頭做事的小米似乎是在爲一場硬仗做準備,而此次融資只是一個開始?

手機博弈漸入技術要地

要想理解小米融資40億美金的行爲,就得先理清其主營業務——手機所處行業正在發生的一些變化。

其中最明顯的變化是,隨着手機普及率的提升,原本的用戶增量市場正在向用戶存量市場發生轉變。

據調研公司Zenith的報告顯示,僅2015年到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用戶增速就從21%下降到了7%。而另一份由GWI發佈的《智能手機市場洞察報告》則以網絡調研的形式展開,統計了互聯網用戶的智能手機普及率,結果顯示這一數字從2015年的83%增長到了2019年的96%,直逼理論峯值。

增量市場的日益萎縮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產品出貨量的停滯不前。從這張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預測圖表中能夠看出,即便是在未來兩年,全球範圍也只會再多出1億臺手機。

面對競爭高壓,技術就成了每一個玩家必須要重視的板塊。蘋果的例子值得參考,在開啓了“擠牙膏”的疲軟模式後,其身上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產品快速折價的現象,iphone 11 64G版本從首發日的5499元直降到今年雙11大促的4199元。可見,想要吸引用戶換機,新產品一定要有足夠多的吸引力。對品牌方而言,對技術的投入要求顯然更高。

對於身處紅海中央的小米而言更是如此,wind數據顯示,科創板公司2019年的研發投入240多億元,而小米預計2020年全年投入過百億,相當於所有科創板公司全年研發投入總和的40%。

當然,除了橫向上隨着普及率提高而帶來的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來源於手機產品本身的發展瓶頸也對技術投入帶來了更多的推動作用。

2019年以來,小米手機團隊圍繞用戶體驗提升明顯的屏幕、相機、快充技術等方面重點投入突破。早在2016年4月,小米手機業務成立核心器件部,下設相機組。2018年5月,小米單獨成立一級部門相機部。該部門成立2年以來,工程師從122人增至850人,人數增加了六倍,小米還邀請了全球40位影像行業頂尖泰斗加盟。

現在的競爭早已脫離了堆硬件的階段,5G,AI,柔性屏,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正在成爲每一家品牌深耕的焦點,在不確定的下一代設備革命來臨之前,唯一確定的就是技術儲備的重要性。

“手機×AIoT”的乘數效應

有了手機業務密集的技術投入,小米所看中的是已有多年經驗儲備的IoT市場。

相比於其他廠商,因爲有着一定的先發優勢,小米在這片新藍海上擁有了足夠的話語權。

這源自於小米龐大的物聯網用戶基礎。截止9月底,小米AIoT平臺已連接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及筆記本電腦)達到2.9億臺,同比增長35.8%。此外,本季度擁有五臺或更多設備連接至小米IoT平臺的用戶數量達到560萬,同比增長59%。

諸多跡象表明,小米的AIoT戰略正在加速。

在戰略層面上,雷軍在8月份發佈一封內部信,宣佈下一個十年,小米的核心戰略升級爲“手機 x AIoT”。同時,他宣佈了小米進入新的創業階段,將實行合夥人制度和十年創業者計劃,增加四位新的合夥人。

這無疑是在繼續加碼小米於2019年提出的”All in AIoT“戰略,將物聯網業務視爲業務增長引擎的第二架馬車。彼時業內普遍認爲,隨着5G技術的到來將進一步推動其手機×AIoT戰略的加速發展,依靠領先同行3-5年的生態鏈閉環,小米集團或將成爲5G時代的最大受益者。

最新的Q3電話會議上,雷軍對智能手機×AIoT核心戰略作出了更進一步的闡釋。“智能手機不僅是我們的基石,而且是AIoT和數以百萬計的消費物聯網產品的基石,我們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換言之,AIoT業務將圍繞手機核心業務構建智能生活,做小米價值的放大器。

在產品層面上,即便是在整個行業面臨新品類缺乏及變現週期較長的情況下,小米的AIoT產品表現依舊可觀。

據Q3財報顯示,小米IoT與生活消費品收入在2020年Q1達到人民幣181億元,同比增長16.1%, 板塊整體主要增長動力來自於掃地機器人、智能電視及電動滑板車等品類需求強勁。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關鍵物聯網品類的海外收入超過了國內市場,比如小米手環,電動踏板車和機器人吸塵器,海外市場也成爲小米物聯網業務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6.2%。

這意味着,在這些高頻使用場景上小米佔據了流量入口,數據對於一個良好運行的物聯網生態來說的重要程度無需贅言,正是了大量的交互基礎,物聯網的價值才能最大程度的釋放。

業內人士曾比喻,IoT是下一個互聯網的戰場,AI是這個時代的微信,就像搜索引擎之於PC互聯網,微信之於移動互聯網,此前圈內還在爭論物聯網的中心到底是手機還是路由器時,誰也沒想到這一中心居然是AI,最終化身一個小小的智能音箱。

對於小米而言,手握的重兵就是小愛智能AI。有了生態鏈的沉澱,小米IoT設備的豐富程度始終排在前列,構建了手機配件、智能設備以及生活消費的產品矩陣。

成立於2017年的小米長江產業投資基金規模超120億元,廣泛佈局產業鏈上游。對產業鏈裏和5G、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有關的材料、芯片和零部件公司進行投資,構建起強大的生態系統。

根據公開資料,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產業投資部已投資超過80家半導體和智能製造的公司,4家在科創板上市。

技術上的持續投入賦予了小愛成爲下一個微信的潛力。據Q3財報顯示,9月份小愛AI助手擁有4840萬MAU,同比增長35.5%。米家應用的MAU達到了4310萬,同比增長34.2%,其中50%以上用戶來自非小米智能手機。

小米手機×AIoT的生態,相較於以往單純手機的規模是幾何級的倍數,不管技術投入還是服務投入都是幾何級的要求。

總體戰略上的調整,不僅是對品類和發貨量的追求,更是背後所承載的物聯網生態和用戶需求。分析師預測,2021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5000多億元。

飛速爆發中的AIoT市場,所蘊藏的人機交互需求及前景無疑是令人期待的,而小米手機和AIoT並駕齊驅,前者是AIoT的重要入口,後者反哺手機業務,兩者之間的乘數效應正在形成。

短期成功背後,用技術押注未來

基於雙引擎戰略的持續推進,小米已然實現短時間內的業務增量。

如前所述,在全球手機市場重新洗牌的背景下,小米抗住疫情的同時,有着不俗的財務表現,手機核心業務展現出了韌性。

在中國大陸市場上,小米智能手機業務也增長迅速、量價齊升,市佔率由19年Q3的9.0%上升至12.6%,穩居前四(從高到低依次是華爲、vivo、OPPO、小米)。同時在西歐、中東歐、 非洲、印度、俄羅斯等市佔率均處在市場前三位,成爲全球前五中唯一逆勢雙位數增長的品牌。

圖源:CINNO Research

銷量的背後是小米品牌力的持續提升。第一手機界研究院發佈的數據顯示,小米10以169萬部的銷量排進了全球手機3000元-3999元行列的榜單,與OPPO、vivo、榮耀拉開了身位。截至20年10月31日,小米高端智能手機銷量超過800萬。

對此,小米在Q3電話會議上,表示將繼續執行雙品牌戰略,在Mi 10系列的支持下推動在這一市場上的破局。小米品牌也在運營商渠道層面獲得更廣泛的認可,截止20年9月,小米已經與50+運營商建立合作,渠道出貨量同比增長率達到了200%。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今年的短期成功更應該放大17年之後的觸底反彈來看,小米上一次的轉折點是成功解決了供應鏈難題,而現在,擺在面前的整個行業技術發展的轉折點,這是小米押注的未來。

雷軍對於小米逆勢增長的原因總結爲:技術爲本。2020整年,小米的研發預算超過 100 億。

人才是企業科技突破的源泉。小米目前的研發團隊超過10000人,2020年,小米共入職2252人。同時小米也將繼續增加對工程師團隊的招募,2021年,將擴招5000名工程師。

小米集團副總裁、手機部總裁曾學忠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加入小米的三個多月以來,既感受到了小米集團的開放包容,同時也感受到了小米非常重的工程師文化,工程師們非常紮實,做事非常認真,飽含追求創新的精神。

而技術的投入也將與智能手機×AIoT核心戰略並行,小米所押注的未來方向因此更加明晰。雷軍表示,未來招募的工程師將分佈在相機影像技術,屏幕顯示技術,快速充電,無線充電技術,IoT 平臺及連接技術,AI 及語音智能交互技術等 10 個重點領域。

小米的短期成功和押注未來正印證一句老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在智能手機×AIoT兩架馬車的拉動下,小米正在跨越自身的第二次轉折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