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今天這個時代是前所未有的,整個世界都變成了一部龐大的機器,每個人都成了這部機器上的零件,它以令人不敢想象的高效率運轉着,每時每刻都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

就在幾十年前,饑荒還是懸在我們頭上的巨石,不一定什麼時候就會突然砸下來,導致數不清的人間慘劇,即便歐洲的德國,十九世紀初葉還發生過饑荒。

在如今的和平社會中,除去一些個別地區,饑荒這個詞已經十分遙遠,因爲生活必需品不僅是充足的,而且正以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進行分配,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自願或善意地進行着合作,確保這個系統能夠正常運轉。

這樣的生活,我們稱之爲技術性的生活秩序。

爲什麼說這些?

其實,大家應該都注意到了一個很關鍵的部分,那就是技術性的生活秩序依賴大量的人,每個普通人都是這個秩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種秩序的正常運行與能夠適應它的普通人的數量密切相關,它生產出的產品也必須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這就是爲什麼當今的時代對“服務”二字日益強調,且要求越來越高,於是,商家控制和引導普通人的消費觀念和生活習慣,便成了技術性生活秩序中新興的學問,也是飽受爭議的話題。

那麼,這些人是如何得逞的呢?

法國羣體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蓬是這樣解釋的:普通人形成的羣體具有暫時性,而這類羣體的特點是衝動、易受暗示、不寬容,且容易發生變化。

在這個羣體中,每個個體之間極有可能互不相識,也沒有實際的相互聯繫,但卻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不可忽視的力量,我們稱之爲“輿論”。

這一切都與個體的興趣無關,但這個羣體卻極易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個共同的意志,並在短時間內影響個體的喜好,甚至消滅個體的追求,使其轉化成羣體的需求,這就是羣體效應。

現代經濟社會無疑加強了這種羣體效應,而羣體效應無形中又影響了個體的喜好和習慣,最終使二者之間互相依賴,難分彼此,這也是現在某些藝術家稱現代社會缺乏個性的原因所在。

明白了羣體與個體間的關係,我們便知道了爲什麼當今時代會有“廣告效應”這一說。

事實上,任何想要影響個體的行爲,都必須先使用廣告製造輿論,影響羣體,進而影響個體,就算是想要推廣一種觀念,一種思想,也必須遵循這個過程,而且,你無法指望羣體再像以前那樣嚴肅地對待這種廣告效應。

有人把這責任推卸給“當今世界就是個娛樂至上的時代”,不,這完全錯了。

在技術型生活秩序中,作爲社會機器的一部分,缺乏真正崇高的象徵,缺乏莊嚴,這是時代的特徵,而非個體或羣體的特徵。

就像中世紀時,宗教活動可以引來無數信徒的追隨和參與,但現在只會惹來圍觀羣衆帶着好奇的目光,拿着手機拍攝自己看到的一切而已。

這是特別的,屬於現代的衝突,給生活秩序設定了界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