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多年里,我国教育走上了一条“极端”,应试教育的痕迹太重,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多年,但家长、学校、社会都看重成绩,不管过程只问结果,唯有成绩才能让孩子更自信,才能让家长更有面子。

认识一个衡中家长,此人是衡中教育模式的坚定支持者,他本人比较“偏执狂”,对孩子的要求苛刻,他认为孩子在学习上就应该刻苦,只有努力+勤奋,才能让成绩更出色。果然,孩子没有让他失望,考上了人大,毕业后又去往英国留学。

几年没有联系,近日他却写了一篇文章,并要我一定要看,题目是“衡中学霸优势殆尽,我们只能承认,孩子今后未必有太多出息,尽力就行。”

读了后才知道,原来他的孩子毕业回国后,找工作上并不容易,尽管适合他的工作很多,可能找一个他心仪的工作就很难了。

尽管孩子从小到大一直顶着光环,最后依旧平庸,和万千北漂族一样,在京都追求自己的梦想。

教育的最后,其实就是在一番努力后选择认命。有些孩子不是学习的料,父母的期待越大失望越大。

小时候,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等上了小学后,这个目标就在下降,认为孩子考上好的初中就足够了。到了初中后,很多家长期望孩子别上职校就行。高中后,很少有父母再期待孩子考上清北了,能考上211可能就欣喜若狂了。

即便是考上985、考上清北复交,也不一定人生就一直“开挂”,多数人还是会在未来某一刻变得很普通。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在一个领域中成为最出色的人之一,其他人都是败者。

有人问,既然到头来还是“输”,为什么还要再努力?努力还有意义吗?白岩松有个观点很好,他在回答体育怎么影响一代人时说:“体育教会孩子怎么去赢,但也让孩子如何有尊严地输。”

的确,很多人只能接受赢,不敢面对失败,不敢去输,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大家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俱好,但只要努力过,即便输了也问心无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奋斗了,我们超越了过去的自己,也让自我迎来了升华。

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其他人的平庸并不丢人,真正丢人的是害怕尝试、不敢去努力的人。尽管我们终究平庸,但我们还是尽可能的做好自己,用积极的人生观过好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