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外景。

這就是毛澤東當年起草憲法時的辦公室。辦公室的桌上、櫃子裏擺滿各種書籍和資料,包括許多國家憲法的譯本,成爲“搞憲法是搞科學”最直接的見證。

秋末初冬的江南,落起微微細雨。

西子湖畔,沿着北山路一路前行,連排的梧桐峻峭挺直,一側湖光山色,一側樹影斑斕。向遠處望去,西湖水波平似鏡,白堤影影綽綽,斷橋彎彎。

找到北山路84號,眼前是一個院落。沿小路拾級而上,樹影映襯下,一棟依山而建的青灰色二層小樓出現在眼前。樸素低調,似乎一切都很尋常。

但,這棟小樓怎麼會尋常!

正是這裏,見證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

“治國,須有一部大法”

1953年12月,毛澤東率憲法起草小組成員乘專列離京赴杭。在西湖邊,他們用了77個日夜,完成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初稿。因在1954年頒佈,故稱之爲“五四憲法”。

2016年12月,就在憲法起草小組當年工作的樓內,開設了全國第一家以憲法爲主題的陳列館——“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

行走在這座民國時期的舊宅中,棕紅色的地板,不時發出“吱吱”的響聲,彷彿歷史的足音迴盪至今。其內部依舊保持着原有的格局,泛黃的圖文檔案、珍貴的文物展品前,人們靜靜駐足、細看、思考,那些有關新中國首部憲法的歲月記憶被喚醒,鮮活如初。

“治國,須有一部大法。我們這次去杭州,就是爲了能集中精力做好這件立國安邦的大事。”序廳的牆壁上,刻着毛澤東在赴杭途中所說的話。

1898年的戊戌變法,拉開了近代中國立憲運動的序幕。辛亥革命爆發後,從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一直到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各種版本的憲法文件先後推出,各種政治勢力輪番上場,但究其實質,都不過是想用憲法的形式裝點門面,維護舊勢力的反動統治,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爲己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對人民民主政權的總章程進行探索和實踐。

主題陳列的第一單元“制定五四憲法的歷史背景”中,展出了1931年至1946年,中國共產黨在瑞金、延安等地制定的憲法大綱、施政綱領等憲法類文件。它們是中國共產黨政權建設經驗的總結,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闢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新紀元。在五四憲法誕生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着臨時憲法的作用。中國人民在幾年時間裏開展了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分子、恢復國民經濟等工作,爲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1953年1月,中央決定成立憲法起草委員會,毛澤東任主席,委員有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宋慶齡等32人,一幅關於新中國憲法的歷史畫卷自此徐徐展開。

“反覆研究,不厭其詳”

抵達杭州後,毛澤東和部分隨行人員住在西湖邊的劉莊一號樓。憲法起草小組的整個工作是在毛澤東的親自領導和參加下進行的。他爲起草憲法確定的思路是:“用憲法這樣一個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固定下來,使全國人民有一條清楚的軌道,使全國人民感到有一條清楚的明確的和正確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國人民的積極性。”對憲法文風的要求是:“能聽的人聽得懂,能看的人看得懂。讓老百姓都能理解憲法。”

那段時間裏,每天午後三時,毛澤東便從劉莊出發,乘車繞道楊公堤,穿過嶽王廟,來到北山路84號大院30號樓辦公。這裏有一幢平房和一幢二層樓房,毛澤東讓起草小組工作人員在樓房裏辦公,他自己則在平房裏辦公,往往一干就是一個通宵。

從序廳向左,順着一層走廊到東側最頂端,就來到了毛澤東當時的休息室。“房間裏的牀、三門衣櫃、鬥櫃都是主席當年使用過的原物。當時的負責同志原本打算將這間休息室加以改造,但主席要求不做任何改造。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暖氣片,是主席來後這間屋裏唯一新增的物件——因爲是深冬時節,主席又總在夜裏工作。”講解員介紹,工作累了,毛澤東就在這間屋子裏臨時休息一會兒,展廳中還有他當年使用的毛毯、被子、睡衣等物品。

起草小組的工作,是緊張的。他們每起草一次稿子,都要反覆地進行推敲,討論到深夜。每句話甚至每個字都經過反覆研究和論證。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句,毛澤東都會親自參加討論,許多條款還是他親自起草的。毛澤東後來說,“在西湖那一次稿,就有七八次稿子……總之是反覆研究,不厭其詳。”

在毛澤東和憲法起草小組成員於西子湖畔夜以繼日、嘔心瀝血的同時,劉少奇和其他在北京的中央領導人也在爲憲法的誕生緊鑼密鼓地工作着。往往是杭州起草一個稿子出來,就派交通員送到北京。北京方面立即安排討論,把討論後的修改意見反饋到杭州,杭州再根據北京來的意見加以修改,修改後的稿子再送北京。京杭兩地互動,共同完成了爲五四憲法奠定基礎的憲法草案初稿。這部初稿也因此有了一個浪漫的名稱——“西湖稿”。

展廳中,可見1954年杭州與北京兩地往來的電報和信件手稿的複印件。仔細閱讀其中的一字一句,細節之處尤爲動人:

1954年2月24日,毛澤東致信劉少奇,提交二讀稿,要求印發各同志閱看;而僅僅兩天後的2月26日,毛澤東再次致信劉少奇等,提交三讀稿。兩封信的落款處,毛澤東寫下的時間,都是“上午二時”。

一件件展品彷彿在無聲地講述,當年起草小組的成員們,是如何把所有時間都用到了工作之中,而把睡眠和休息的時間壓縮到最少、最少。

“搞憲法是搞科學”

在毛澤東當時的辦公室中,復原了他當年起草憲法時的辦公場景。“西湖稿”從構想到成稿的77個日夜,歷歷在目;背後的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精神,處處顯現。

辦公室中沒有多餘的傢俱,辦公桌、會議桌、方桌、書櫃、陳列櫃,擺放整齊,極爲簡樸。桌上、櫃子裏擺滿了各種書籍和資料,包括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憲法的譯本,成爲“搞憲法是搞科學”最直接的見證。

“搞憲法是搞科學”,是毛澤東在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提出的。當時有人認爲,毛澤東不同意在憲法中寫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爲國家之元首”等條文,表現了他的偉大謙虛。對此,毛澤東說:“不是本來應當寫而因爲謙虛纔不寫。科學沒有什麼謙虛不謙虛的問題。搞憲法是搞科學。”這句話其實也包含着另一方面內容,即毛澤東領導起草憲法草案,完全是按照科學態度認真進行的。

在西湖邊的日子裏,毛澤東和起草小組一頭鑽進了憲法堆裏,閱讀鑽研各國憲法,認真開展學習討論。考慮到起草憲法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事,因此毛澤東到杭州後給中央發了一份電報,開列了中外各類憲法的書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在京中央委員等閱讀。

研究社會主義國家憲法,研究資本主義國家憲法,研究舊中國憲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搞出有中國特色的新憲法來。毛澤東多次強調,我們搞的憲法,要從中國現在的實際出發,“以事實爲根據,不能憑空臆造”。

起草憲法草案時的科學態度,不僅體現在廣泛學習研究、反覆鑽研修改上,更體現在制定第一部憲法的民主過程之中。

主題陳列的第三單元,爲“全國人民參與大討論”。“這是當時分別針對城市幹部羣衆和農村幹部羣衆編寫的憲法草案宣傳提綱。這些照片就是當時全國人民在各種場合討論憲法。這是在機器廠的工人,這是北京大學的學生,這是少數民族的羣衆在草地上討論……”講解員指着一組舊照片說。

1954年3月至9月,憲法起草委員會共召開九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共召開三次會議,對憲法草案進行反覆研究和修改完善,匯聚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意見。特別是6月14日憲法草案正式公佈後,又經過全國人民歷時兩個多月的學習討論。

當時正值我國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很多地方都被水淹了,地方黨委就組織羣衆在防洪大堤上開小組會討論。討論得出的意見成千上萬,可是洪水已經沖垮了公路,甚至鐵路也不通,怎麼辦?

“各地就用飛機大包大包地運材料。當各地的意見送到北京,都是用一層層的油紙打包捆好的。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人民羣衆依然對新中國的憲法充滿了期盼。”

這是一部人民的憲法。短短兩個多月,全國各界共有1.5億人蔘加,共提出118萬多條修改、補充意見和問題。佔全國人口四分之一的公民參與了憲法制定,這在世界制憲史上極爲罕見。

憲法精神薪火相傳

1197名代表,1197張同意票。1954年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全票同意的結果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爲了紀念這一盛事,當年很多人給孩子起名叫“憲法”,一時之間,“李憲法”“王憲法”遍及大江南北。

從此,憲法的種子播下了。五四憲法的頒佈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主和法制建設。

“我國現行憲法,是在五四憲法的基礎上,根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於1982年12月4日由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我國現行憲法確立的許多重要制度和原則,都來源於五四憲法,是對它的繼承、堅持、完善和發展。”“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副館長王永翔說,挖掘其所蘊含的法治精神和法治價值,對於當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俱有重要意義。

五四憲法的制定已成爲歷史,但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

今天的“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有北山街和棲霞嶺兩個館區。在棲霞嶺館區內,以現行憲法宣傳教育爲主要內容,設置了《憲法就在我們身邊》主題展覽。“我們致力於講好兩個故事。在北山街館區重點講好五四憲法故事,讓當年制定憲法的光榮歷史從檔案中走出來、活起來;在棲霞嶺館區重點講好現行憲法故事,通過《憲法就在我們身邊》主題展覽等,講清楚什麼是憲法、憲法規定了什麼、憲法如何實施等問題,讓觀衆對憲法的基本內容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王永翔告訴記者。

走在陳列館裏,看着這裏的每一寸土、每一塊磚、每一塊木板,似乎都寫滿無盡的記憶——它讓每年來西湖遊覽的國內外遊客,感受到憲法的神聖莊嚴;讓憲法精神印刻在每一個公民心中,讓法治的精神代代相傳。

館裏有不少參觀者,一羣孩子正在老師的陪同下學習憲法歷史。館內的留言冊上,密密麻麻記錄着參觀感想。有到訪者留言,“憲法支撐着我們的日常生活,保障着我們的基本權利,陪伴着我們出生、成長和老去。我們要愛它,運用它,保護它。”還有人留言,“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今天,在少年的心中撒下熱愛憲法、維護憲法的正義種子;明天,在中國的土地上將盛開公平公正、秩序井然的法治之花。”

“我宣誓: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陳列館外,設置了一個可用於憲法宣誓的平臺。鮮豔的國旗、莊嚴的憲法、鏗鏘有力的誓詞,將成爲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的見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