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說,“冬喫蘿蔔夏喫薑”,其實還可多喫冬瓜,冬瓜肉丸湯、冬瓜綠豆湯、冬瓜煲粥、清炒冬瓜片等等,風味多樣,還能發揮冬瓜的藥用價值。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就對冬瓜多加讚揚,比如瓜子既能除胸滿心煩,又能研末敷臉令人光澤;瓜肉能利尿止渴消水腫。

後來,清代名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一書中總結前人經驗,補充瓜皮、瓜葉、瓜藤都是有藥用價值的,皮祛風熱,葉能清暑療蜂叮,藤汁療肺熱痰癰。大家沒有想到吧,菜市場兩塊錢一大坨的冬瓜,竟然全身都是寶。而且大家也不要以爲這是民間草藥,藥力弱,至少冬瓜皮、冬瓜子是《中藥大辭典》中規範、正經的中藥。

冬瓜皮味甘,性微寒,歷代醫家根據其臨牀療效總結多認爲它歸肺、小腸兩經,暗合了“肺主皮毛”之意,具有良好的利水消腫功效,對於熱性水腫尤爲適宜,還治療腹瀉、癰腫等病。

常常加入利水複方中使用,劑量多爲15~30g,多配伍赤小豆、茯苓、白茅根等藥,比如《楊氏家藏方》中記載的冬瓜丸,就是把冬瓜去瓤留皮再加入赤小豆封進泥團,用火煨烤,煨好後清除泥塊,最後焙乾研末爲丸,用時以冬瓜子湯送服,能治療水腫喘滿。

《本草綱目》還記載過,單用冬瓜皮燒乾研細,用酒送服一錢來治療損傷腰痛。此外,冬瓜皮還具有優越的清熱解暑之功,若是暑熱傷津而覺得口煩渴,常常單用或是將它與西瓜皮煎水作茶,也能見效。

冬瓜子在臨牀上的應用就更常見了,從《傷寒雜病論》到現代中醫都能看到它在不同處方當中的位置,如《金匱要略》所載大黃牡丹湯、《太平聖惠方》記載的冬瓜子散、《校注婦人良方》記載的牡丹皮散等等數不勝數,可以說它是一味不可或缺的中藥。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這味藥,言其味甘性平,後世醫家則認爲冬瓜子藥性相對於它的同胞還是屬於寒的,就像生薑、炮姜、乾薑之間的熱性比較,是相對的。

冬瓜子,又有別名如瓜瓣、白瓜子、水芝等,說明不同地區都利用過這味藥,主治病症可能不同,但都受到了大家的認可。

冬瓜子入肺與大腸兩經,按乾隆御醫黃元御的批語來講,具有“清肺潤腸、排膿決瘀”之效,可清痰熱、利水腫,使痰溼水飲消散從二便出,祛除病因則症狀自消。

冬瓜子能針對痰溼在上焦或在下焦,主治範圍比較廣,所以常用於治療痰熱咳嗽、腸癰腹痛、帶下白濁、淋證等多種疾病。由於冬瓜子性寒,用量一般在30g以內,此外不宜於寒痰咳嗽、陰水水腫之證。

冬瓜屬於葫蘆科,外層果皮顏色純青,多毛,內裏瓜瓤色白多汁,瓜子色白。收集起來也不費事兒,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栽種,十分常見,平常食用冬瓜時,就把削下來的外皮、摳下來的瓜子曬乾就能“變廢爲寶”了。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徐長青,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