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地說,閉關鎖國是一個過程。順治十八年一直到乾隆二十二年,期間一直清朝的海疆政策一直是飄忽不定,期間兩度開關。不過在乾隆二十二年之後,清朝便開始全面的閉關鎖國,一直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朝被迫開關,這段閉關鎖國的歷史才告一段落。

乾隆的閉關鎖國確實不利於國家進步,對於清朝的衰退有一些影響,但這個層面的影響並不大。其實閉關鎖國政策是明朝海禁的延續,從這個角度來說,明朝對此也需要負有一定的責任。

一、閉關鎖國的本質

閉關鎖國的本質是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政治上的天朝上國思想(孤立主義),軍事上的消極防守,文化上的保守主義。

中國經濟的小農經濟以及重農抑商的特點,因此自先秦以來商業和手工業都受到了限制,封建社會幾乎所有的稅收都來支援農業,商業在社會經濟中的比重也十分弱小,強硬的閉關鎖國政策只不過是重農抑商政策的一種加強版延續。

自五胡亂華以來,中國就飽受少數民族的入侵,中原與域外勢力矛盾重重,閉關鎖國的政策可以直接隔絕雙方的往來,再加上荷蘭語西班牙葡萄牙進入早起原始資本積累階段,對我國南方海疆形成威脅。按照不接觸就沒有矛盾的思維,閉關鎖國政策因此提出,所以說閉關鎖國是清朝一種較爲消極的防禦政策。

滿清入關之後,以中國正統王朝自居,認爲自己是天朝上國,文化只能由我們對外輸出,作爲天朝上過是不屑於去學習吸收外來文化和思維的,在其表現上來說這一點與英國的孤立主義有些相似,但內容又有很大的區別。

將閉關鎖國進行分解,如果說其中的內容導致中國衰退的話,天朝上國的孤立主義也許算一個。其他點都不是清朝時期纔有的。

二、清朝衰退的根本原因

如果縱向去看清朝衰退的話,也許能找到其根本原因。用黑格爾的話來評價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歷史本質上就是沒有歷史。”

用能聽懂的話來說,中國的封建歷史就是一場輪迴歷史,一個王朝的衰落到另一個王朝的興起,雖然改名換姓江山易主。但兩千年的封建史中,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幾乎沒有任何的改變。只不過前朝的弱點會在後朝會有所加強。

經過兩千年的發展史,清朝的本質與秦朝沒有什麼區別。將封建社會發展到極致便是使得整個社會走向內卷化,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始終沒有形成。這纔是清朝衰退的根本原因。

按照社會發展程度而言,中國封建社會早已經達到頂峯,本該是第一個走向資本主義從而催生工業革命的國家,然而並不是。

有人會說清朝自詡天朝上國,不願意睜開眼睛看世界。不願意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從而導致中國在技術和武器上的落後。

清朝末期落後於世界發展水平,閉關鎖國只不過是一個現象而已,而不是中國落後的原因。如果非要找一個清朝落後的原因,在我看來便是封建社會走向極致內卷化而導致的。

三、閉關鎖國的影響

清朝利用閉關鎖國,加強對自己內部的控制,實行了近兩百年的閉關鎖國政策,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清朝的統治,不過也讓清朝看不到世界的進步,使得生產技術和社會制度形成了代差,從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清政府是真的看不到世界的進步嗎?

英國使者馬戈爾尼來到清朝,帶來的是兩船工業革命催生的產物,其中包括一萬三千英鎊的貢品以及現代軍艦模型,地球儀,天文觀測器材,甚至蒸汽機都被帶了過來,對於清朝來說這本該是一次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機會。但清朝的統治者將其看作是奇淫技巧,最終雙方鬧得不歡而散。這是清政府看不到外國的進步嗎?還是清政府自己不願意接受外來思想?

再說一個具有實踐意義的洋務運動,四大中興重臣大搞洋務運動,搞造船鑄鐵,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按照中國人的品性,只要大範圍推開社會生產力便會大幅度提升。而事實是洋務運動的鋪開,建立了新式軍隊。可在甲午中日海戰中軍艦是被當作炮臺使用,這是沒學習到先進的技術嗎?

所以說清朝後期的衰落與閉關鎖國的關係並不大,只能說閉關鎖國一定程度地加劇了中國社會的落後。其根本原因還是在制度問題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