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野史,因爲它與當下的花邊新聞一樣,能滿足人的好奇心和獵奇心。

史上秦國最大、最轟動的“花邊新聞”,當屬秦始皇的生母趙姬與“宦官”嫪毐的那段醜事了,野史、正史都有寫到。

話說秦相呂不韋長期與趙姬私通,秦王政年齡大了之後,呂不韋怕秦王政秋後算賬,便將嫪毐以宦官的身份送到了趙姬那裏,給她當男寵。

趙姬風流,與嫪毐整日黏在一起,幾日不出門,還生下了兩個兒子。

私通,就是“偷”,本來不宜聲張的事情,嫪毐卻在趙姬爲其生下兩個兒子之後自稱“假父”,搞的人盡皆知。

爲所欲爲的下場不會好,在被他人告發後,嫪毐不自量力發動叛亂,史稱“蘄年宮之變”,結果失敗,被秦王政處以極刑,車裂而死。

秦王是個狠角色,嫪毐敢讓他難堪,還自稱“假父”,真是狂到了極點,這在當時那是非常牛的事情了,混亂的春秋戰國時代淫亂之事不少,可比嫪毐牛的極少。

嫪毐牛的不止這個,還有他與秦始皇的血緣關係。

這件事,要從姓氏說起。

1、我們知道,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始皇帝不能被叫做嬴政,真要直呼其名,那也要是趙政,他是贏姓趙氏。

在當時,稱呼貴族男子,採用氏加名或字或號的形式,比如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我們稱其爲管仲。

像趙政,由於是諸侯國國君之子,不能直呼其名,所以大家稱其爲公子政,成爲秦王之後,稱其爲秦王政,統一天下之後,稱始皇帝。

2、姓,用於區分血緣關係,是某個族羣的符號,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嬀、姚、姞(姬、姜、姒、嬴、妘、嬀、姚、妊)便是如此來的。

當然,不止這八個,這只是最多和後來地位最高的八個姓。

大家會發現,都是“女”字旁,是因當時是母系社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每個族羣的圖騰不同,所以根據圖騰起姓,用於區分。

3、氏,用於區分同一血緣關係的族羣中的不同支脈,有的以國名爲“氏”,有的以封地,有的以官職,有的以職業等區分。

後來,用以區分貴賤,只有貴族纔有氏,平民有名無氏,《通志·氏族略》載:“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另外,女性稱姓不稱氏。

諸侯王的“氏”,爲了體現其尊貴,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庶子只能以食邑或祖父的官職、諡號、字號等爲氏。

姓,永遠不變,氏可以變。

需要特殊說明的是,先秦時期的天子也沒有氏,比如周朝,周武王姬發,姬姓,名發,他們直接稱姓,這是因他們是某一姓的首領,最爲尊貴。

按照這樣的禮法,秦王政稱帝之後,也能稱嬴政了。

所以說,現在我們稱秦始皇什麼都行,他統一之前不能稱嬴政。

4、對於婚姻,也是有規定的,《國語·晉語》載:“同姓不婚,惡不殖也。”

同姓有血緣關係,所以不能結婚,以免後代先天不足。

由於女性稱姓,所以同氏不同姓可通婚。

當然,春秋戰國時期也有部分貴族不顧這個禁忌,不是他們不倫,而是人口多了,同姓者也不一定有血緣關係了。

5、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姓和氏的區別越來越小,慢慢的合二爲一了,《通志》載:“秦滅六國,子孫或以國爲姓,或以姓爲氏,或以氏爲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爲一者也。”

平時,我們會向陌生人問“貴姓”,原因便是古代姓氏的高低貴賤之分所致。

有種說法叫兩個半姓的人不能說“免貴”或者“不貴”,“孔”姓和“張姓”,前者是孔聖人的後代,後者是因玉皇大帝姓張,那半個是“國姓”,也就是皇帝姓什麼,同一姓氏的人就不能說“免貴”或者“不貴”。

現在是新社會了,不提倡這些個封建主義的內容,大家知道便好。

姓氏合一,同姓能結婚了嗎?

不能。

《唐律》規定:“同姓爲婚者,各徒二年”。

《大明律》規定:“同姓爲婚者,各杖六十,離異,”“若娶己之姑舅兩姨姊妹者,杖八十,並離異”。

《清律例》規定:“同姓者重在同宗,如非同宗,當原情定罪,不必拘文。”

到了民國,同姓不婚才被廢除,有了“直系血親、直系姻親、八親、五親之間的男女不可通婚”的規定。

6、先秦之後,有“婦冠夫姓”的做法,比如張姓女子嫁給王姓男子,女子被稱爲“王張氏”,這是男權社會的產物。

先秦時期的趙姬、夏姬等,不是“婦冠夫姓”,雖然那些女子很多姓“姬”。

現如今,我國港臺地區部分人依舊這樣做,西方也有很多國家如此。

我國大陸地區也有,但極少。

7、明白了姓和氏,我們來看秦王政和嫪毐。

秦王政,贏姓趙氏;嫪毐,嫪氏,名毐。

嫪毐牛就牛在他的氏,與贏姓有關。

贏姓,上古八大姓之一。

《史記·秦本紀》載:“太史公曰:秦之先爲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爲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爲趙氏 ”。

這些氏都出自贏姓,後來出現了“嬴姓十四氏”之說,分別是:趙、瞿、廉、徐、江、秦、黃、梁、馬、葛、谷、繆、鍾、費。

嫪毐的嫪氏就在其中,據史料記載,繆氏系秦穆公的後代。

古代“繆”與“穆”同音,由於是庶出,因此遵循庶子以食邑或祖父的官職、諡號、字號等爲氏的祖制。

秦王政和嫪毐,他們都是秦穆公的後代,前者是嫡出之後,後者是庶出之後。

清楚了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再看嫪毐與趙姬之間的醜事,絕對是大笑話了。

參考文獻:

1、《通志》

2、《唐律》

3、《大明律》

4、《戰國策》

5、《清律例》

6、《史記》

注:本文所用圖片來自互聯網,很難覈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