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系列的終結篇《大秦賦》開播啦!

雖然每年的古裝劇不少,但這部卻是今年播出的唯一一部歷史正劇。

此前2009年的《大秦帝國之裂變》、2013年的《大秦帝國之縱橫》、2017年的《大秦帝國之崛起》,都是此係列有口皆碑的佳作。

《大秦賦》張魯一 飾 嬴政

大家在看劇的過程中,一定都會感嘆,從無名小國成長爲一家獨大的秦國,歷代君王如何的隱忍和執着;

但咱們山西人看的時候,更多會反過來想:要是晉國能發奮自強,不被家臣瓜分,最後也不至於一敗塗地。

三家分晉

趙魏韓是爲了自保?

晉國原本是“春秋四強”之一,初代國君唐叔虞乃是周武王姬發之子。

但從晉文公時期開始,晉國就被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所把控。後來,範氏和中行氏先後爲趙所滅 。

這樣,掌控晉國朝政的就成了:智、趙、魏、韓四大家族。

其中智氏是四大卿族之首,是四大家族中最有勢力的家族。

智伯秉性喜歡欺凌弱小,家族勢力又居首位,便更加的囂張跋扈。

《國家寶藏》韓童生 飾 晉國大夫趙鞅

隨後,趙、魏、韓三家唯恐智伯狼子野心,侵吞自己,便下決心聯手,滅掉智氏,瓜分智氏的領土。

智氏一除,趙、魏、韓也不再滿足於做晉國的卿族,而想躋身諸侯。

趙、魏、韓三大卿族通過走動各種關係,終於得到周朝天子的詔書。

名正言順的被冊封爲諸侯,成功瓜分了晉國,這就是歷史上的三家分晉。

從地理位置上看,秦、晉、楚三大強國原本是土壤相接、面積相仿,大體上勢均力敵,形成了相互牽制的鼎立之勢。

我們知道,有個成語叫“秦晉之好”,春秋時期的秦晉兩國之所以世代聯姻,就是因爲二者實力不相上下,是相互制衡、相互依存的關係。

三家分晉之前,秦國的東邊有晉、楚兩大掣肘之國,能夠固守西方,已經實屬不易。

但三家分晉之後,原本強大的晉國變成了韓、趙、魏三個小國,凝聚力瞬間暴跌,實力更是大打折扣。

正是這些改變爲秦國東進兼併六國提供了可能性。這也是由春秋時期轉入戰國時期的標誌性事件。

這三家之間根本不可能和平共處,更別想能夠一致對外。他們每一家都想成爲原來的晉國,一統整個三晉。

因此,他們經常爆發各種各樣爭奪地盤的戰爭。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圍魏救韓的馬陵之戰,就是其中著名的兩次戰鬥。

而這些戰爭也極大地拖累了他們,讓他們的國力和戰鬥力急劇下降,就更別想要統一全國了。

山西簡稱“晉”,是因爲西周、春秋時期這裏主要是晉國的領地;又稱“三晉”,是因爲晉國後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

有人就會問了,這三國都城都不在山西,那山西怎麼能叫做“三晉”?

嚴格意義上,不能說趙、魏、韓三國的國都不在山西,確切的說法是趙、魏、韓三國的後期國都不在山西。

其實,趙、魏、韓三國在立國之初的國都都在山西:魏都安邑(今山西運城)、趙都晉陽(今山西太原)、韓都平陽(今山西臨汾)。

後來,趙、魏、韓分別向太行山外遷都,是三國爲了在戰國初期向中原地區拓展領土所致,

並非趙、魏、韓本身與河南、河北有多麼親密,而是時局需要。

相反,三晉之所以在戰國後期逐步衰亡,最要害的原因便在於,在和秦軍的交戰中,趙、魏、韓丟了自己的“老家”。

山河險要的三晉西土一丟,使得三晉全無任何可以用來阻擋秦軍的國防屏障。

所以山西纔會以“趙魏韓”的歷史淵源,而自居三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