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在回家的路上》:以白描刻画重逢美好 以初心引领时代价值

12位文艺工作者的“回家之路”,这档央视节目要传递给观众什么?

“走在回家的路上,无论有多漫长,重拾昔日的过往,尽管我们都变了模样,可年少的对方住在彼此心房……”随着歌声的响起,12名文艺工作者的回家之路浮现在眼前,再次带领观众回溯那些美好的追忆故事……这是 央视综艺纪实类真人秀《走在回家的路上》于节目收官之际推出的同名MV。

从9月中旬开始,《走在回家的路上》先后邀请 12名文艺工作者开启一场场寻初心之旅。节目 以白描的纪实手法展示他们与旧友、家人和故地的久别重逢。

文艺工作者们在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上有所差异,因此节目也刻画出了这么多生动的回家纪实故事。当节目圆满收官,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走在回家的路上》传递给观者的到底是什么?

▍传递职业初心,在重逢中追忆五味过往

“某人的恩重如山,伙伴的青春告白,回到悠悠少年出发的舞台。” 在《走在回家的路上》中,“家”不是局限于一个特定的环境,而是具有延展性地演化为一个人成长的“根”。从成长的“根”中发掘值得回忆的点滴细节,在与老友恩师的重逢中追忆充满酸甜苦辣的过往经历。

与谁重逢追忆过往?其中一些是文艺工作者的领路人。一个有着知遇之恩的伯乐,不仅可能会使一个人的命运发生转折,也可能使其沿着适宜自己的成长路线稳步前行。

尽管职业千差万别,但在《走在回家的路上》中,文艺工作者都对曾经在自己成长道路上起到关键性指引的人心怀感恩,这层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也默默传达给了观者。

比如马少骅就专程探望了曾在戏剧和人生方面都给予了他指导的恩师王呐,老师的教诲让马少骅在对待表演时,时刻保持专业认真、踏实耐心的态度,这也成为他表演道路上踏实前行、不忘初心的动力。

于和伟第一次去探望初中时代遇到的恩师吴红斌却发现他不在家,心怀感恩的他特意奔赴去老师的新住处。看到吴老师的那一刻,于和伟情难自已,忍不住抱着吴老师失声痛哭。在镜头前,于和伟袒露了内心澎湃的情感:“他是我人生十字路上的第一个指路人,我对他的感情和依赖,是有对父亲的感情在里面的。”

姜昆探望了对他原农场宣传队指导员陈学庄。被陈学庄调入宣传队,是姜昆艺术道路上的重要转折。回家之路中他对陈学庄说道:“看到您现在这样,心里就高兴。”

与谁一路同行?职业成长道路上一起相伴的挚友,并不只是一时的生命过客,日后他们不仅是过往岁月的共同见证者,更是彼此前行的动力源泉之一。与这些人的交流过程不仅是对曾经的追忆,更能让人坚定自己的职业初心。

老友聚会,对于荧幕前的每个观者来说都不陌生。 而展示褪下光环的文艺工作者们与朋友们相见的场景,是将重逢的内在价值扩大,让人们通过“旁观”文艺工作者们的相逢之路,回想自己与老友们的真实过往与真挚感情。

在节目中, 赵文卓与原体工二队武术队的队友们相见,共忆年少学武往事; 徐帆同戏曲学校的老师及同学在北京相见,回忆小学时排演的晚会和戏剧; 佟丽娅和相伴23年的好姐妹相聚,带着舞蹈演员们来到天安门寻找梦想的原始起点; 张国立与南极科考的老战友相聚,回忆曾经一起经历的生死磨难……

▍传递浓郁亲情,在回家中读懂朴素情感

“家人准备的晚餐都是我心头最爱,归来的人夹着菜。”除了与老友相逢传达从业者的初心,《走在回家的路上》还在传递着浓郁的亲情。

一顿家常的便饭、一段寻常的散步,都能从中找寻到从家出发时的初心。 向观者传达他们的浓郁亲情,也是在带领观者读懂最朴素的中国式家庭情感,为每个个体指引归家的方向。

比如 于和伟回到抚顺五姐家里那间永远为他准备的卧室,是他回归自我生活的栖息空间,一大清早去哥哥的早餐店帮忙包包子,也是他对市井烟火的主观融入。

左小青童年时候每天都坐在自行车前梁上,由父亲接送她上下学。这次回家,左小青陪着父亲逛街、买菜、做饭,平淡的日常生活让她仿佛穿越到了小时候,在父亲身边的她,就好像回到了心灵的避风港,拥有了无尽的踏实感和安全感。

展现归家的共鸣,节目并非借助宏大的叙事体系,而是融入于文艺工作者的只言片语、回家时脸上洋溢的笑容和其家人们的激动神情。这种共鸣传达给观者,则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除了回到小家,另一种情怀则是回到熟悉的土地。一片熟悉的土地,会带给人无尽的精神滋养与回忆,也更易打通与观者的共情。在《走在回家的路上》中, 节目组也着重将文艺工作者孩童时生活的环境空间与个体的命运空间结合。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家乡承载了 徐帆所有童年和青春时期的记忆。一想到曾经洋溢着热情与朝气的武汉在疫情期间经历的种种,徐帆在落泪的同时也坚定地表示:“这段时间过去了,武汉依旧很有吸引力,它在我心里,这就是我的家。”在疫情期间,徐帆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情况,积极地通过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实干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长江边长大的演员 宋轶来到长江源头,她在青海格尔木驿站成为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近距离与雪山对望,实现了长江儿女宋轶追溯长江源的夙愿。同时她用自己的双手守护这片土地的纯净,向观众传递出环境保护的正能量和责任感。

▍传递治愈美好,在参与中回归精神家园

这首同名MV的演唱者是 旅行团乐队。他们只有16岁时就在学校组建了乐队,慢慢地,他们从家乡柳州走出来,将歌声带到全国各地。他们还写过一首名叫《古民》的原创歌曲,主旨也是希望告诉人们 “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家乡”。

其实正如这支乐队一样,每个人的回家都是走在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上,有时它也不并不只是实体层面的家园,也可能是精神家园的回归。

值得欣慰的是,《走在回家的路上》便完成了这样的意义升华。 前行之路不止是去相见曾经陪伴自己的人们,更可以在这条道路中汲取更多对生活的治愈、对美好的追求。它带给观者的,还有对自己心灵净土的守望。

比如演员 邵兵就参与了“蓝天救援队”三天的专业救援训练,专业背后则是告诉人们要怀有一颗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公益之心,向观众传递了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爱的理念。

涂松岩和一群“攀登者”穿越41公里的高海拔徒步之旅,从四姑娘山的长坪沟到海拔4750米的垭口,路途并非一路平坦,一波三折的经历就如同一场浓缩的人生。涂松岩一行人经过的马道、沼泽、沙路、独木桥就好像每个人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坎坷与磨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它们,必将收获成长与自信。

因此, 《走在回家的路上》从“回家”这件最简单不过的叙事题材中出发,最终的完成又完全超越了“归家”的意义。

无论是与老友追忆过去、还是与家人畅谈往事,还是踏上一段追寻自我精神家园的道路,都是将一种正善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达给观者。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告诉人们:对于过去,珍惜陪伴自己的身边人;对于未来,从他们身上要勇于汲取积极向上的动能。

而这一切,最终都落脚在“回归初心”这一节目内核的思考。 回归故里便是为回归初心寻找了一个契机,而遇见想见的人、畅聊想聊的事,更是让一趟趟的“初心之旅”在精神意义层面有了最大化的注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