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在回家的路上》:以白描刻畫重逢美好 以初心引領時代價值

12位文藝工作者的“回家之路”,這檔央視節目要傳遞給觀衆什麼?

“走在回家的路上,無論有多漫長,重拾昔日的過往,儘管我們都變了模樣,可年少的對方住在彼此心房……”隨着歌聲的響起,12名文藝工作者的回家之路浮現在眼前,再次帶領觀衆回溯那些美好的追憶故事……這是 央視綜藝紀實類真人秀《走在回家的路上》於節目收官之際推出的同名MV。

從9月中旬開始,《走在回家的路上》先後邀請 12名文藝工作者開啓一場場尋初心之旅。節目 以白描的紀實手法展示他們與舊友、家人和故地的久別重逢。

文藝工作者們在成長背景和生活經歷上有所差異,因此節目也刻畫出了這麼多生動的回家紀實故事。當節目圓滿收官,值得我們思考的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傳遞給觀者的到底是什麼?

▍傳遞職業初心,在重逢中追憶五味過往

“某人的恩重如山,夥伴的青春告白,回到悠悠少年出發的舞臺。” 在《走在回家的路上》中,“家”不是侷限於一個特定的環境,而是具有延展性地演化爲一個人成長的“根”。從成長的“根”中發掘值得回憶的點滴細節,在與老友恩師的重逢中追憶充滿酸甜苦辣的過往經歷。

與誰重逢追憶過往?其中一些是文藝工作者的領路人。一個有着知遇之恩的伯樂,不僅可能會使一個人的命運發生轉折,也可能使其沿着適宜自己的成長路線穩步前行。

儘管職業千差萬別,但在《走在回家的路上》中,文藝工作者都對曾經在自己成長道路上起到關鍵性指引的人心懷感恩,這層人與人之間的善意也默默傳達給了觀者。

比如馬少驊就專程探望了曾在戲劇和人生方面都給予了他指導的恩師王吶,老師的教誨讓馬少驊在對待表演時,時刻保持專業認真、踏實耐心的態度,這也成爲他表演道路上踏實前行、不忘初心的動力。

於和偉第一次去探望初中時代遇到的恩師吳紅斌卻發現他不在家,心懷感恩的他特意奔赴去老師的新住處。看到吳老師的那一刻,於和偉情難自已,忍不住抱着吳老師失聲痛哭。在鏡頭前,於和偉袒露了內心澎湃的情感:“他是我人生十字路上的第一個指路人,我對他的感情和依賴,是有對父親的感情在裏面的。”

姜昆探望了對他原農場宣傳隊指導員陳學莊。被陳學莊調入宣傳隊,是姜昆藝術道路上的重要轉折。回家之路中他對陳學莊說道:“看到您現在這樣,心裏就高興。”

與誰一路同行?職業成長道路上一起相伴的摯友,並不只是一時的生命過客,日後他們不僅是過往歲月的共同見證者,更是彼此前行的動力源泉之一。與這些人的交流過程不僅是對曾經的追憶,更能讓人堅定自己的職業初心。

老友聚會,對於熒幕前的每個觀者來說都不陌生。 而展示褪下光環的文藝工作者們與朋友們相見的場景,是將重逢的內在價值擴大,讓人們通過“旁觀”文藝工作者們的相逢之路,回想自己與老友們的真實過往與真摯感情。

在節目中, 趙文卓與原體工二隊武術隊的隊友們相見,共憶年少學武往事; 徐帆同戲曲學校的老師及同學在北京相見,回憶小學時排演的晚會和戲劇; 佟麗婭和相伴23年的好姐妹相聚,帶着舞蹈演員們來到天安門尋找夢想的原始起點; 張國立與南極科考的老戰友相聚,回憶曾經一起經歷的生死磨難……

▍傳遞濃郁親情,在回家中讀懂樸素情感

“家人準備的晚餐都是我心頭最愛,歸來的人夾着菜。”除了與老友相逢傳達從業者的初心,《走在回家的路上》還在傳遞着濃郁的親情。

一頓家常的便飯、一段尋常的散步,都能從中找尋到從家出發時的初心。 向觀者傳達他們的濃郁親情,也是在帶領觀者讀懂最樸素的中國式家庭情感,爲每個個體指引歸家的方向。

比如 於和偉回到撫順五姐家裏那間永遠爲他準備的臥室,是他迴歸自我生活的棲息空間,一大清早去哥哥的早餐店幫忙包包子,也是他對市井煙火的主觀融入。

左小青童年時候每天都坐在自行車前樑上,由父親接送她上下學。這次回家,左小青陪着父親逛街、買菜、做飯,平淡的日常生活讓她彷彿穿越到了小時候,在父親身邊的她,就好像回到了心靈的避風港,擁有了無盡的踏實感和安全感。

展現歸家的共鳴,節目並非藉助宏大的敘事體系,而是融入於文藝工作者的隻言片語、回家時臉上洋溢的笑容和其家人們的激動神情。這種共鳴傳達給觀者,則是一種無聲的力量。

除了回到小家,另一種情懷則是回到熟悉的土地。一片熟悉的土地,會帶給人無盡的精神滋養與回憶,也更易打通與觀者的共情。在《走在回家的路上》中, 節目組也着重將文藝工作者孩童時生活的環境空間與個體的命運空間結合。

作爲一個地地道道的武漢人,家鄉承載了 徐帆所有童年和青春時期的記憶。一想到曾經洋溢着熱情與朝氣的武漢在疫情期間經歷的種種,徐帆在落淚的同時也堅定地表示:“這段時間過去了,武漢依舊很有吸引力,它在我心裏,這就是我的家。”在疫情期間,徐帆時刻關注着家鄉的情況,積極地通過文藝工作者的工作實幹爲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長江邊長大的演員 宋軼來到長江源頭,她在青海格爾木驛站成爲衆多志願者中的一員,近距離與雪山對望,實現了長江兒女宋軼追溯長江源的夙願。同時她用自己的雙手守護這片土地的純淨,向觀衆傳遞出環境保護的正能量和責任感。

▍傳遞治癒美好,在參與中迴歸精神家園

這首同名MV的演唱者是 旅行團樂隊。他們只有16歲時就在學校組建了樂隊,慢慢地,他們從家鄉柳州走出來,將歌聲帶到全國各地。他們還寫過一首名叫《古民》的原創歌曲,主旨也是希望告訴人們 “不要忘記自己的根、自己的家鄉”。

其實正如這支樂隊一樣,每個人的回家都是走在一條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有時它也不併不只是實體層面的家園,也可能是精神家園的迴歸。

值得欣慰的是,《走在回家的路上》便完成了這樣的意義昇華。 前行之路不止是去相見曾經陪伴自己的人們,更可以在這條道路中汲取更多對生活的治癒、對美好的追求。它帶給觀者的,還有對自己心靈淨土的守望。

比如演員 邵兵就參與了“藍天救援隊”三天的專業救援訓練,專業背後則是告訴人們要懷有一顆樂於奉獻、不求回報的公益之心,向觀衆傳遞了人與人之間應互相關愛的理念。

塗松巖和一羣“攀登者”穿越41公里的高海拔徒步之旅,從四姑娘山的長坪溝到海拔4750米的埡口,路途並非一路平坦,一波三折的經歷就如同一場濃縮的人生。塗松巖一行人經過的馬道、沼澤、沙路、獨木橋就好像每個人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坎坷與磨難,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它們,必將收穫成長與自信。

因此, 《走在回家的路上》從“回家”這件最簡單不過的敘事題材中出發,最終的完成又完全超越了“歸家”的意義。

無論是與老友追憶過去、還是與家人暢談往事,還是踏上一段追尋自我精神家園的道路,都是將一種正善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傳達給觀者。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告訴人們:對於過去,珍惜陪伴自己的身邊人;對於未來,從他們身上要勇於汲取積極向上的動能。

而這一切,最終都落腳在“迴歸初心”這一節目內核的思考。 迴歸故里便是爲迴歸初心尋找了一個契機,而遇見想見的人、暢聊想聊的事,更是讓一趟趟的“初心之旅”在精神意義層面有了最大化的註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