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点评了一张照片,

有读者留言表示看不懂。

有的是对于点评的建议看不懂,有的则是对照片本身看不懂。

恩,可以理解。

其实每个人对于照片的喜好都是不同的,

而当面对一张比较抽象的作品时,不免就会有一些分歧。

比如,马克·罗斯科的画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

虽然称不上天价,但一幅作品价值近亿美金,你想着怎么也应该是恢弘巨作吧?

但实际上,它是这样的:

对了,还有一副便宜一点的,价值7000万美金:

就这?

就这!

我看得懂吗?

不好意思,没有。

为什么值那么多钱?因为肯定有人能看懂它。

所以,有些东西,没有必要非得谁说服谁,

凭借自己的认知,给出自己的解释,顺从内心,就OK了。

那说回这张照片,

解释我倒是可以给一点,线条、光影、瞬间,这些相信大家也能体会到。

但是,最关键的,则是“想象空间”。

其实说巧不巧,之前,我也拍了一组类似的照片,

因为不成体系,所以也没拿出讲,

但既然这次说到了,我觉得也可以分享一下,

这组图,其实拍摄的就是我们日常的马路,嗯,每天你可能都要过上那么几遍,

但是有没有想过,它有什么可拍呢?

或者说,如果拍成这样,发个朋友圈9宫格,还怕没人赞?

01联系

先看第一张照片,我昨天也说过,照片中的元素,一定要有联系,

那么,当我看到向前的箭头时,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

自然是“前进”。

所以,我利用2X变焦,守株待兔,待一个人向前走过,

他和线条,就形成了联系。

02呼应

这种联系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比如,还是同一个箭头,

它即可表示向前,同时,也可以表达引导与指向。

那么,我顺着它的方向,等待一个人。

当这个人走到箭头中心的时候,按下快门。

03符号

为什么拍摄的都是人腿?

而不展示完整的人?

完整的人是具象的,但我拍的照片是抽象的,

所以,要想让照片的元素和风格相统一,人也必须变得抽象。

怎么变?

用画面边缘去裁切!

而裁切之后的人,在画面中,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主体,而成为了一个符号元素,

是的,这类照片里,没有主体,却全是主体,

所有的元素都转化为符号,

目的,就是引导你的想象。

04想象

如果说这些不完整的照片,有什么意义,

想象,应该是我拍这些照片的最终目的。

当你无法看清一个东西的全貌时,你便会对它产生兴趣——即便,它可能就是很平凡的一件东西,

而这里,利用的就是人们的这个心理,

无论是截取身体的一部分也好,

只拍摄背影也罢,

照片,不会让你看到一个具象的人,

那么,它就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而这也是我在照片里设置的“兴趣点”。

05极简

当然,就像马克·罗斯科的画一样,想激发人们的想象,

也是需要前提的,

如果照片是杂乱无章的,元素混杂的,

那么,人们是没有兴趣去展开想象的。

所以,我要做的,就是把照片里面的元素压缩再压缩,极简再极简,

最后,呈现在画面中的,可能就是几个线条,以及一个不完整的人,或者不完整的车。

拍这种照片,其实就像命题作文。

你是出题人。

当你把题目出的尽可能简洁,作答者才方便顺着你的思路去发挥。

06马路

其实说到极简,就离不开线条。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选择马路来拍摄的原因。

因为它有天然的优势:极简设计的线条,黑白相异的色调。

如果再有光影相配,那就相当完美了。

更重要的是,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

而我相信,摄影水平的提高,

就是在这种普通而又的寻常的场景里磨炼出来的。

当你面对一个平凡的事物,也能拍出不平凡的照片时,

会更有成就感。

总而言之,

干净的照片,能够让人看到重点。

重点的不完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所以,干净和不完整,缺一不可。

先有了优美的构图,别人才有兴趣看,

有兴趣看了,才有兴趣去想,

这个逻辑,你弄明白了,

这类照片,你也就会拍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