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2月5日電(張斌 項菁 胡丁於 陳奕如)塘棲村位於杭州餘杭市郊,是中國東部發達省份——浙江的一個富裕村。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塘棲人乘時代東風,在邁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斷奔跑。

從均已七旬高齡的老書記、“米塑”非遺傳承人,到率先開辦個私企業嘗“頭啖湯”的致富帶頭人、以村爲家的村書記“領頭雁”、置身美麗經濟的鄉村新青年,再到來此學習致富經驗的中西部省份掛職村幹部,塘棲村的小康歷程由他們寫就並敘述,言語滿懷深切感觸。

沈寶根:塘棲枇杷富裕了一方百姓

20世紀60年代,自然災害期間,我十幾歲。在最需要營養的年紀,常把米糠和青草當飯喫。米糠有點甜,就是太糙了,咽不下去。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包產到戶,讓原先糧食都不夠喫的我們至少能溫飽。

沈寶根。 塘棲村村民委員會供圖 攝

我們村人均只有5分地(約333平方米)。1985年,政策放開,村裏多了許多辦企業和發展多種經營的人,養殖戶開始養雞、養鴨、養魚,不是單純種糧食。慢慢的,經濟好了,勞動力解放了,年輕人可以開店、進工廠打工。

說起塘棲,必然要說枇杷。解放前,這兒家家戶戶都種着枇杷,還會划船到上海去賣。1954年的大水和1956年的颱風,毀掉了一大批枇杷樹,後來爲了溫飽,大家就顧不上枇杷。20世紀70年代,工業污染嚴重,枇杷長勢堪憂,就這樣一直耽擱到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村裏種下的枇杷種子,在21世紀初結出果實。2002年,我們村將1000多畝土地流轉給政府,發展枇杷特色園區觀光農業。到2006年,每逢枇杷季節,許多旅遊大巴會載着上海、杭州的遊客來我們這兒觀光、採枇杷。開始的一年600人,逐年增加到五六千人,最多的時候能有好幾萬人次。

2011年之後,我們村周邊出現很多枇杷園,枇杷產量過剩。現在枇杷主要還是靠網銷。今年,村裏開始搞起直播賣貨,成了我們小康路上的新突破。

黃芳珠:米塑見證塘棲人鼓起“腰包”蓋新房

從我記事起,我們塘棲村家家戶戶都會做米塑,就跟會包餃子一樣。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後,我們村民腰包漸漸鼓起來。賺到錢的人家蓋新房,錢不夠的借錢也要蓋房子。建房上樑不能少的東西就是用米塑做的“上樑元寶”,意思是財源滾滾、吉祥如意。

黃芳珠展示其米塑作品。 王剛 攝

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大家也是願意花一點人工費付給我們做米塑的人。“上樑元寶”以前是260元一套,現在是360元一套,我2015年賺的最多,賺到了1.8萬元。

我已經74歲了。2009年被評爲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米塑傳承人。在奔小康的路上,村民們生活好了,米塑就是我們一種文化、精神的延續。

唐阿九:4個油漆桶開創塘棲村民經商路

20世紀80年代,我在村裏生產隊當青年壯勞力,去運河邊的碼頭搬貨。1998年,國家鼓勵個私企業發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因爲搬貨,我的身體經不起體力勞動,就帶着4個油漆桶和4000塊錢,辦廠做油漆,開闢了塘棲村經營個私企業的道路。

唐阿九爲優秀學子頒發獎勵。 塘棲村村民委員會供圖 攝

當時油漆市場行情不錯。但辦企業也難,難在技術、難在銷售,全都要靠自己打拼出來。當時我開着承包來的車,四處奔波,溫州、麗水、台州都有我的足跡。那時候治安不如現在,路上一不留神就會被偷甚至被搶。

做油漆第一年,我賺了10萬元,一躍成爲“萬元戶”。到現在,我已經有4輛10噸的大貨車了。2017年開始,隨着廠子越做越大,塘棲也在向文化旅遊產業轉型,我就把廠子搬遷到了湖州。新廠年產值2億多元,由我浙大化工系畢業的兒子接班。

我跟着塘棲村這一路走來,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勤于思考,找到發展思路,才能抓住機遇。

唐國標:招攬“職業經理人”勾勒好塘棲新藍圖

2005年,我當選村書記,成了村民的“當家人”。曾經,我們由於兩村合併,村集體較爲渙散,2003年,村集體年收入僅有5.6萬元。

村書記唐國標與村民交流。 塘棲村村民委員會供圖 攝

現在,我們塘棲村劃分了核心區、智能溼地區、中醫康養區、紅色研學區和原生態的居住區,待這些不同區塊的項目落地後,我們村的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可以從700萬一年提升至1500萬一年。2015年,我們村級集體經濟全鎮排名第一,徹底扯掉“貧困落後”的標籤。到2019年,我們村集體資產已經達1.89億元,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是2003年並村之初的125倍,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6044元。

隨着村裏的經濟不斷向好,村裏的矛盾少了,正能量多了。2017年,我們先後獲得了浙江省級和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的牌子。近幾年,隨着鄉村環境的提升,如何把美麗環境轉變爲美麗經濟是美麗鄉村亟需解決的難題。

今年8月,包括我們村在內的餘杭8個美麗鄉村面向全國高薪聘請職業經理人。我們村開出18萬基本工資、最高100萬績效的豐厚條件。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我希望職業經理人利用他的資源、能力和思路,讓塘棲這幅畫更絢麗多彩。只要有正確的思路和要求,我們都會無條件地配合。我們要利用現在的這些資源資產,慢慢地滾雪球,一步一個腳印,邁上更高的小康臺階。

沈雄偉:和塘棲村一起走出“美麗經濟”新路子

從前的塘棲村留不住年輕人。1995年前,村裏僅有的路是用碎石鋪成的。慢慢的,塘棲村每年都在發展。2017年,村子搞美麗鄉村建設,路和橋越造越寬,大巴車開進去都蠻輕鬆。

沈雄偉和他創辦的農家樂。 王剛 攝

近幾年,越來越多塘棲村人回鄉創業。去年,村裏用提供場地等方式鼓勵村民和年輕人開辦農家樂創業。我家在村子裏地理位置還不錯,塘棲村環境也能夠吸引遊客。2018年,我的農家樂動工裝修。村裏經過協調,把菜地平整後免費給遊客停車。現在塘棲村有5個停車場,將近500個車位,停車方便,客人自然願意來。

2019年11月,我的農家樂正式開業。今年5月,塘棲村枇杷節期間,我做了近80萬元營業額,幾乎每天早上10點到下午4點,餐廳的爐子都停不下來。以前,我經常在外面跑。收入雖然高,但總歸感覺有些漂泊。現在雖然沒有從前收入高,但我可以天天陪伴家人,我覺得很幸福很安逸。

湖北恩施州村幹部:來塘棲取一部名叫“小康”的經

我是來自湖北恩施州的村幹部,來塘棲村跟班實習一個月。雖然目前我們來的時間短,但感觸很深。

一位來自湖北恩施州、在塘棲村掛職的村幹部(前排左三)在掛職結束前與塘棲村相關工作人員等合影。 塘棲村村民委員會供圖 攝

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不到20萬元,村民主要以務工爲主。塘棲村目前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有700萬元一年,還有非常好的上升態勢。他們把基層治理做得非常好,發揮了黨員引領的作用。

塘棲村的帶頭人唐國標書記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班子擁有非常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一個村的領頭人就像是一艘船的掌舵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塘棲幹部們實在的工作作風。我們那,一週上5天班,有時每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都沒有做到。而塘棲這邊是“白+黑”“5+2”的工作模式,常在晚上開會。

我們從塘棲村獲得許多經驗。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就像唐國標書記說的,在與村民打交道的過程中,不能光停留在表面,關鍵在於有沒有得到落實。第二就是要加強我們班子建設,我們隊伍的年齡偏大。第三就是要有喫苦耐勞的精神,做一個領頭人要不怕苦、不怕累。

在基層治理方面,我們要提升老百姓的素質,也就是唐國標書記口中“人”的關鍵性。鄉風文明的提升與產業興旺是密不可分的。此外,在村莊環境方面,我們要特別做好垃圾分類這一塊,美化環境。回去之後,我們也要把塘棲村的經驗運用在我們自己村的建設中,以塘棲村爲榜樣,帶領村民走上高水平小康路。(完)

【編輯:郭夢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