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通鑑,說通鑑,用通鑑。

薛仁貴,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神。而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但在“三箭定天山”的背後,卻有一段血腥而黑暗的歷史。而這段歷史,就不怎麼爲人所知了。

龍朔元年(661年十月九姓,遊牧於天山(今蒙古國杭愛山)一代的九姓鐵勒部落,因爲無法忍受唐朝持續的徵調,悍然發動叛亂。爲平定叛亂,唐高宗 “ 詔 左武 衛大將軍鄭仁泰爲鐵勒道行軍大總管 , 燕然都護劉審禮 、左武 衛將軍薛仁貴爲副 , 鴻臚卿蕭嗣業爲山萼道行軍總管,左屯衛將軍孫元師爲副 ,率兵以討之。

當時的薛仁貴已經年近五旬。在古代,薛仁貴的年紀已經進入了老年。爲了試試他是否還像年輕時那麼神勇,於是唐高宗在踐行宴上對薛仁貴說:

“古代有善於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層鎧甲,你射五層看看。”

薛仁貴領命後,遂拔箭而射,果然射透五層鎧甲。唐高宗見此,大爲放心,於是命人取來更堅固的護甲,送給了薛仁貴。

隨後,薛仁貴跟着鄭仁泰到達天山,與鐵勒九部的十多萬大軍臨陣對壘。戰鬥開始後,鐵勒先是派遣數十名勇士,在唐軍面前叫陣。而薛仁貴則一馬當先,殺向敵軍。他舉弓搭箭,連發三矢,而三名鐵勒勇士則應聲而倒。

薛仁貴的神威將鐵勒諸部嚇得魂不附體。原本,鐵勒九姓不過就只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很多部落對於反抗唐朝,仍處於動搖和觀望狀態。而薛仁貴的三箭,徹底瓦解了他們的信心,於是鐵勒諸酋長紛紛跪下來向薛仁貴請降。而薛仁貴則趁機率兵掩殺,擒其葉護(首領)兄弟三人。

就這樣,薛仁貴僅用三箭,就取得了一場輝煌的勝利。因此在回國路上,唐軍將士們高聲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原本,一切都是那麼完美。然而 , 鄭仁泰 、薛仁貴之後 的行爲則葬送 了大好局面。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薛仁貴認爲鐵勒九姓反覆無常,於是竟將所俘獲的降卒全部坑殺。根據《唐 會要》卷六一載 :

“ 鐵勒道行軍大總管鄭仁泰、薛仁貴殺降九十餘萬 , 更就磧北討其餘衆。”

這裏的“九”,應當是“凡”字的錯寫。但坑殺十多萬降卒,這樣的暴行即使在古代,也是駭人聽聞的。另 有史料記載 :

“時鐵勒有思結 、多臘葛等部落 , 先保天山 ,及仁泰等將至,亦送降款 。 仁泰等結兵擊之 ,虜其家口以賞軍士, 賊乃相率遠遁 。”

簡單翻譯來就是,鐵勒有思結 、多拉格等部落,他們並沒有參與“三箭定天山”之戰。薛仁貴等人到達後,他們爭相向唐軍投降。誰知鄭仁泰和薛仁貴突然帶兵奇襲,並將俘獲的家口賞賜給士兵。

在這場大劫掠中,薛仁貴竟然也參與了。年過五旬的他,逼迫一位鐵勒公主做自己的小妾。《資治通 鑑》 記載:

“仁貴於所監臨 , 貪淫自恣。”

而《新唐書》亦記載:

“亦取所部爲妾,多納賕遺。”

也就是說,薛仁貴不僅搶了女人,還收受了士兵不少賄賂。或許正因爲如此,薛仁貴對於士兵們的劫掠行爲纔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事實上,唐朝對於將領貪佔戰利品,搶掠女性俘虜的行爲懲罰極重,甚至可能判處極刑,丟官帽都算是輕的。然而薛仁貴等人卻知法犯法,幹出了這些暴行。

古云有云:“殺降不祥”。但凡殺降之人,都沒什麼好結果。就在唐軍士兵們高唱凱旋之歌,帶着搶來的金銀財寶、婦女牲畜,向大唐邊關進發時,悲劇發生了。

原來鄭仁泰得到情報,鐵勒部落餘部仍在不遠處聚集,那裏都是他們的輜重財寶,到處都是牛羊。而鄭仁泰帶領1.4萬兵馬,拋開糧草輜重,向敵人奔馳而去。在鄭仁泰看來,只要搶到了這些牛羊,就可以解決食物問題。誰知到了當地,卻發現鐵勒人早就逃亡一空。搶不到牛羊,沒有糧草,路上又遇到了大雪,鄭仁泰的歸家之路完全成了死亡之路。

在飢餓和寒冷中,唐軍士兵紛紛倒斃,戰馬很快就被喫完了。戰馬喫完,士兵們便開始互相廝殺、吞食。到了邊關,1.4萬士兵僅剩不到800人。可以說,原本一場輝煌的勝利,卻因鄭仁泰和薛仁貴的暴行染上了污點。

回到大唐後,薛仁貴果然因爲搶掠財物、掠奪美女、輕兵冒進被朝廷問罪。然而犯下如此罪行,薛仁貴和鄭仁泰卻安然無恙,被唐高宗保了下來。表面上功過相抵,實際上薛仁貴等人根本就賺大了。搶了財物和美女,卻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從史書記載來看,薛仁貴絕非這種貪暴之徒,否則也不會受到老百姓的認同。在筆者看來,薛仁貴殺降、搶掠,實際是一種自污之術。古代人當兵,絕不像現代人一樣,是爲了保家衛國,維護世界和平,而是爲了升官發財,乃至於搶錢搶糧搶女人。薛仁貴過分清廉,反而會受到唐高宗的懷疑:

“薛仁貴手握重兵,反而沽名釣譽,到底意欲何爲?”

因此,薛仁貴的行爲實際和當年王翦向秦始皇要田要錢沒什麼區別,都是假裝貪婪和好色,向君王表忠。

至於殺降,薛仁貴或許也是出於無奈。畢竟投降的鐵勒人有十數萬之衆,而唐軍不過5萬人,根本沒有將他們押送到邊境的能力。如果就地將鐵勒人放走,他們可能還會背叛。因此,薛仁貴只能做出殺降之舉。此戰後,鐵勒九姓果然一蹶不振,“不復更爲邊患”。而唐高宗對薛仁貴的寬容,或許也是出於這個目的。

之後,薛仁貴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但唐高宗對他卻並沒有進行過分的懲罰。在外放一段時間後,薛仁貴再次被啓用,並在北疆立下大功。薛仁貴善終後,他的子孫一直在唐朝官運亨通,很多都官至節度使,因而有“薛家將”的美譽。由此可見,薛仁貴確實是一個會做人的臣子,雖然他的手段過分殘酷和厚黑。

讀了薛仁貴的故事,不知大家是否對史書中的他有了新的認識?因此欲瞭解更多歷史的智慧,應該拋開演義,多讀、細讀《資治通鑑》。畢竟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

但是對於普通大衆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喫力的。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白話資治通鑑》。這套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臺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