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在漢武帝時期的確推崇了董仲舒修改的儒學,但是儒學並不是因此而統治中國兩千年,儒學在東漢末年就走向末路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影響巨大的是佛家思想,隋唐時期,居統治地位的是道家思想,宋元明清時期說佛學與道家共同主宰中國命運的時期,儒學其實早就被邊緣化。

其實,後世中國一千多年的時間裏,佛學和道家的思想佔據了統治地位,主要是其部分思想十分符合皇權思想。佛學治心對人的改造對宋之後的中國影響巨大,道家思想的各安天命是主要政治思想。如果說儒學的再次興起是和歐洲現代派有關,他們受孔子言論影響巨大,推動了歐洲與教廷的鬥爭,其次就是馬列思想,馬列主義被國際學術界稱爲孔子思想的盜版,歷史學家郭沫若也曾經和國外學者探討過。

宋朝以後程朱理學的儒家思想逐漸成爲禁錮思想的桎梏,本來儒家思想克己復禮,強調入世有爲,學而優則仕的理念是積極向上的。如果用靜態的眼光看、用當代的眼光看,儒家思想確實存在不少糟粕,但縱觀歷史,古代中國八大盛世都發生在西漢獨尊儒術後的近2000年間。中國近代落後的主要原因還在於自明清以來閉關鎖國,失去與近代西方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交流。而從歷史的橫向看,與孔孟時代相近的古希臘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所提出的觀點,用現代人的眼光一看不少也是糟粕,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貴族與平民的身份,必須是世襲的,永遠不可更改"、“平民絕對是不能掌權的,否則會天下大亂。″

在古代社會文化與武力的發展是不同步的,因爲那個時候人們沒有真正的現代科學思維方式與知識結構。而科學的誕生不可能由儒學這種思維體系中產生,因爲儒學的認知思維是一種模型型態,高度概括性而缺乏結構化的邏輯解析的思維方式(俗稱套路),同時這種思維方式必然將身封閉在一個固有的認知圈子範圍,否則就無所適從,所以其對現代文明的一切事物(無論是高度抽象的理論知識,還是具體的技術器物或是管理制度)都具有排異性。

因此,儒學並沒有解決中國自身所存在的問題,以及面對現代化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因而在我看來,儒學應該進入博物館,作爲一段歷史(思想史)是可以成爲研究對象去重新定義,解構還原它的構成譜系,脈胳和演變過程。若是將它作爲什麼解決問題的良方就言過其實了,正如上述所言是不可能的。

諸子百家,獨尊儒術,毫無疑問是迎合朝庭統詒利益而爲,其果必然廢了百家爭鳴的集思廣議的民主之風,造成思維受限,創新受限,以天命替代進取,使東方大國在許多方面故步自封,閉關鎖國,讓西方世界大步領先,今天,必須意識到傳統文化思想的侷限性和歷史性,需要自我修正和合理轉變以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求。

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孟子說這話時並沒有秦始皇,也沒有漢武帝。中國從始皇起進入封建制度,秦吞併了六國,統一了封建制度,至漢武帝爲了與外戚宦官的鬥爭需要,與董仲舒一拍即合,即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了封建倫理思想。至此封建制度進入了大一統時代,再也沒有諸子百家的爭鳴,文化一統,思想僵化,而且越來越腐朽。除了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唯我獨尊,封建制近兩千年至閉鎖的清政府被洋槍洋炮打開前就再也沒有新的思想,新的學說,新的流派誕生。學術思想可以說是已經萬馬齊喑了。

儒家思想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承起着很大的作用。正是應地而生故而幾千年無論誰統一中國都會拿儒家思想去教化民衆,儒家思想起的是通化作用。其實任何一種思想學說,它們的宏觀內在規律都是有道理的,區別是不同時代不同的人如何理解及運用,產生了不同的效果而己。社會發展是永恆的律動,靈活運用以貼合實際才能產生最大化的效果。如同運用工具一樣,完全的照搬及否定最後都會出現反效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