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至27日,丘北縣融媒體中心組隊參加了文山州第二期“走進七縣(市)·尋找新時代西疇精神”集中採訪競賽活動。在馬關縣的採訪中,一位名叫劉立萬的重度殘疾人不等、不靠、不埋怨,雖然做農活依靠爬行和坐着,但生活中始終保持着一種撼動人心的“挺立”姿態,與同是身體殘疾的妻子用勤勞的雙手破除了貧困。

11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距馬關縣城30餘公里的大慄樹鄉烏木村,見到了剛從外面做活計歸家的劉立萬和妻子,令人動容的是,進入家門這一普通之舉,劉立萬是用雙手支撐着艱難爬行完成的。之後進一步的採訪,這個有着5口人且有3人殘疾的特殊家庭所具有的身殘志堅的可貴品性,深深觸動了記者的心靈。

心有陽光,自強自立

1981年出生的劉立萬自小就患有小兒麻痹症,與周圍健康的夥伴相比,他生活中的一切事務都變得無比困難,但是雙腿無法行走的他沒有悲觀厭世、怨天尤人,也沒有因爲自己身體的殘疾羞於見人,而是依靠自己的雙手支撐,或爬或坐,艱辛而滿懷希望地尋覓着心中的那一束光。

成年後的劉立萬,雙腿已經完全喪失行走能力,由於長年靠雙手爬行,他的手上佈滿了傷痕和老繭。2016年,劉立萬家因爲缺少勞力整戶被納入建檔立卡戶,享受着國家低保的他常說:“國家的政策很好,給了我們低保,但總不能指望着低保過日子,我還有一雙手,只要不懶,日子總會越過越好。”他不想因爲自己身體殘疾拖累了家庭,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減輕家裏的負擔,更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成家前,他當過學徒,學過電焊,學成之後在自家家門口開了一個電焊小店,村裏鄰居有需要焊接的東西,首先想到的都是劉立萬,但因爲身體的原因限制了他電焊的業務範圍。爲增加收入,他又在自己的電焊小店中開起了小賣部,但村裏的客源比較固定,消費能力比較低,劉立萬又想方設法七拼八湊買了一輛二手三輪車,騎着三輪車開始趕起了集市,賣起雜貨、蔬菜。“劉立萬家的情況全村人都知道,他的父母長期在外務工,他們一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如果我們有誰的身體像他一樣,怕是不會有他這種樂觀努力生活的態度。”村長袁國建感嘆地評價道。

苦幹巧幹,心向脫貧

面對自身殘疾和生活困境,劉立萬憑着一股子韌勁求生存、求脫貧、求發展,身體的殘疾沒有磨滅他對生活的信心,別人用腳走路,他用手行走,別人站着幹活,他跪着種地,身體的原因讓他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在學習電焊過程中,村裏沒有幹這行當的師傅,他就自己到八寨電焊店去看,在旁邊看別人怎麼焊接操作,回家後自己摸索着學習,通過別人難以想象的磨鍊,他學會了電焊這門手藝。“我的電焊技術,還在文山州的第三屆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中拿得了第三名。”劉立萬自豪地說。

在劉立萬趕集的那幾年中,每次需要到文山採購貨物時,他都是在天剛亮就出門,別人只用2個小時就能到文山,他需要自己騎着三輪車慢行6個多小時,再花上3個小時採購貨物,回到家中已經是晚上10點多了。

雖然身體有殘疾,但老實本分、苦幹實幹的劉立萬吸引了八寨鎮茅草寨村女子陶國瓊的注意。在和陶國瓊結婚後,爲了擔起家庭這份責任,夫妻倆在健康農場種植了香蕉,每到香蕉成熟上市,劉立萬都會騎着家中的三輪摩托車,帶上妻子和兒子,一同到地裏採摘香蕉拿到集市上賣。因爲身體的原因,別人只要1個小時的車程,劉立萬一家需要花費5個小時才能到達香蕉地裏,往往天矇矇亮出發,到香蕉地已經是中午。雖然家庭困難,但劉立萬一家人並沒有因此怨天尤人,反而更加積極樂觀地投入到生產生活中。

心手相牽,脫貧摘帽

勤能生巧,勤能補拙。劉立萬和妻子陶國瓊在馬關縣健康農場種植了13畝香蕉和6畝南瓜,爲了減少人工費用的支出,夫妻兩人承擔了大多數的農活,別人幹一天的活,夫妻兩人卻需要三天的時間來完成。因爲劉立萬的身體殘疾限制了他在地中勞作的能力,田地中要背要抬的活計只能依靠妻子來完成。“我在旁邊看着媳婦一個人搬運40多斤重的香蕉,我都會很愧疚,覺得如果不是因爲自己身體殘疾,妻子也不用這麼辛苦。”劉立萬說。

正是這種愧疚激勵着劉立萬更加苦幹巧幹,去尋找更多的增收渠道。後來,劉立萬通過調查發現了砂仁產業的發展空間,結合脫貧攻堅產業扶持政策,他向政府申請了5萬元小額信貸,在健康農場種植了30畝砂仁。今年他家除了已經種植的13畝香蕉、6畝南瓜和30畝砂仁外,還在家中養了20多隻雞鴨、鴿子和鵪鶉,種了3畝三島、3畝李子、2畝刺梨,進一步拓寬了種養業渠道,劉立萬今年的家庭人均純收入達5000餘元,摘去了貧困帽,邁向小康之路。

烏木村之行的採訪即將結束時,劉立萬和妻子緊緊依偎在一起,臉上洋溢着質樸而幸福的笑容……

來源:文山日報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