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百年前,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到達江西撫州市樂安縣西南一處村落時,留下了“其處寰繞縱橫,是爲萬家之市,而董氏爲巨姓,有五桂坊焉”的記載。這處有着“五桂坊”的董氏村落便是樂安縣的流坑村。

江西撫州樂安縣流坑村。

樂安縣位於江西省中部腹地,撫州市西南部。在一片中低丘陵地帶,流坑村就坐落在這片丘陵邊緣的金鼓峯下。金鼓峯海拔不高,地處於山山脈的西北麓。于山發源於贛南,迢迢千里蜿蜒向上,到樂安的西南處形成了羣山環抱的小盆地,村東的東華山可以俯瞰全村, 流坑村就處在四面青山環繞之中。悠悠烏江自西南而來,繞村而過,山水相依,景色宜人。

江西撫州樂安縣流坑村。

在隋唐之前,這是一片荒土,雜草叢生,少有人煙。直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間(937 —942年),董氏祖先自樂安縣東北的宜黃縣徙居此地。流坑村方圓3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地勢平坦開闊。據村中族譜記載,董晉第八世孫董合與其祖父董清然的墓田共有1300畝,八口魚塘,寺院若干。徐霞客贊其爲“萬家之市”。據族譜記載,董晉第八世孫董合與其祖父董清然的墓田共1300畝,魚塘八口,並建有寺院,足見當年村落氣派。雖經數次兵燹戰亂,但村民復歸重建,村落歷經千年而久盛不衰。

江西撫州樂安縣流坑村。

1000多年的歷史帶給流坑無限的內蘊,全村以董姓爲主,少許曾姓、何姓相間。村中人尊西漢大儒董仲舒爲始祖,認唐代宰相董晉爲他們的先祖,南唐董合是流坑董氏的一世開基祖。歷經滄桑幾經戰亂,才形成了如今村莊面積3.61平方公里、800餘戶4000餘人的大村落。在千年歷史中,前500年耕讀文化融入全村,後500年流坑走的是亦農商亦耕讀之路,靠竹木貿易成爲富甲之地。看上去平淡安然的村莊,卻在過去的幾百年輝煌之中湧現了衆多的狀元、進士、舉人。北宋初年,董合的太孫、流坑董氏的第三代子孫董文廣,積極興教辦學,培育子弟。兩宋期間(960 —1279年),流坑人才輩出,仕宦繁盛,董氏一族就出了26名進士;宋、元、明三朝流坑人中進士多達33人,文、武狀元各一名。官職上至宰相、司徒、司空、師保、尚書、侍郎,下到知府、知縣、主簿的流坑人多達200餘人。董氏還出了兩名御醫和多名理學、教育、文學、武術、書法、建築以及經商等方面有造詣之人。農村中私塾、學館歷朝不斷,明萬曆年間有26所,清道光年間達28所,可見流坑村文風之盛。

江西撫州樂安縣流坑村。

宋景祐元年1034年,董文廣的侄子董洙、董汀、侄孫董儀、董師德、董師道一門五人同時考中進士,一時成爲董氏家族的驕傲,在全村成爲佳話。族人爲此在村中建起了顯示殊榮的“五桂坊”,一門同族同時5人考上進士,這在中國歷史上也實爲罕見,難怪族中人如此興奮鼓舞,建坊紀念。流坑董姓家族科名之衆,儒宦之盛,爵位之崇,是撫州其他王(安石)、曾(鞏)、樂(史)、晏(殊)家族所不能比及的。

江西撫州樂安縣流坑村。

流坑原名白泥塘,村子處於恩江的北岸、河道的拱背處。恩江從羣山中自東往北再向西流,三面環水,一面背山,被當地人稱爲“活水排形”。董燧就在西南方人工挖掘了溝池,綿延如龍,南方人工挖掘了溝池,綿延如龍,故名“龍湖”。湖水與恩江水連成一體,在村莊東側沿江北岸種植了大片綿延至牛田鎮的香樟,濃蔭覆蓋數里,風景宜人。董燧還將村落內部闢出“一縱七橫”八條巷道,加上密如蛛網的小巷與之貫通,規劃出了“橫補直泄,補泄相濟”的古老風水原理。卵石鋪地的巷道邊建有民宅,巷側有排水溝道,雨水及生活污水均可由此排入龍湖。巷頭巷尾都建有巷門、望樓,用於關啓防禦,戰時即爲守望碉樓。整個村落外有恩江、龍湖環繞,內有村牆門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形成一個規整有序的佈局。經過董燧的規劃,流坑的佈局井然有序,環境防禦有所提高,全村大致按房、宗、支居住,如今的村貌也基本一如其舊,承接這位先人的餘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