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鑑定專家認爲,收藏要善於學習和積累經驗。瓷器的鑑別建議從以下八個方面入手:

看器型

許多瓷器都是有時代特徵的,有其獨特的形狀、大小等風格特徵,各朝代之間相差很大。比如梅瓶、玉壺春瓶,宋元明清均有燒製;但洪武梅瓶口爲梯形,元代的梅瓶胸大。瓷器愛好者可多留意文物圖錄上每一個朝代器物的形狀、大小,並用心記下每一朝代的標準器型,在實際辨別中做到心中有數。

看胎質

鑑別胎質要從瓷器有圈足及底部的露胎部分看,古代瓷器的胎質一般較粗糙些,略泛黃色;而仿古瓷器的胎質較爲潔白、精細。

看釉面

觀察瓷器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

第一類,使用過或者陳設過的瓷器,上面的痕跡和年代感是現代仿品無法觸及的。

第二類,從未使用過的瓷器,上面沒有使用過時屬於“庫藏”,因年深日久,釉面的光澤也是柔和的,有一種自然的“韻光”。

第三類,出土的瓷器,因瓷器在古墓中時間太久,釉面表層受到化學侵蝕,形成了喫土的現象,釉面發烏,用放大鏡看能看見很多喫土的土斑。

看釉泡

看釉泡主要是看白釉層部分,而不是色釉層。因爲古時候的柴窯和現在的氣窯燒製出來的氣泡是截然不同的,如官、哥窯釉泡之密似攢珠,汝窯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謂的“棕眼”等,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

看紋飾

紋飾特徵表現在題材、材料、畫法等方面。如早期的青花、釉裏紅,因爲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爲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此外,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豔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

看青料

青料指製作青花瓷所用釉下彩料。青花瓷是明、清主流瓷,各個朝代所用的青料不同是有準記載的,而不同青料的呈色是有很大的差異的,由於青花五彩和鬥彩瓷也都要使用青料,故而青花的呈色來爲彩瓷斷代。一定要注意區分凝聚斑和鐵鏽斑。

看底足

自古就有“看瓷先看底”之說,研究各個時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點,找出瓷器繼承、發展、演變的規律十分重要,很多工藝都可以作爲斷代的工具。比如元代工匠在修理足處理時,是先挖後削,一般是右手握削刀,由外向內,是按逆時針方向操作的,在器胚上會留下螺旋痕跡,於中心收刀。

看款識

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僞,是鑑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自明代永樂年開始,各朝代官窯瓷器的底部都印有帝王年號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各朝代瓷器的底款所用的字體、格式截然不同。

說了這麼多鑑定瓷器的方法,小編還是要說一句,收藏是不能一概而論的,普遍規律中也常有特殊規律,必須考慮到例外情況。鑑定瓷器時,不能拿着條條框框去套,而要將各項依據、因素、信息綜合起來考慮,反覆推敲、慎重定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