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眼界决定着课程的边界,教师对课程的改造与升华从更新自己开始

在“生活即教育”、行为课程等理论指引下,清安园区致力于探索与建构立体、多元、开放的“我是生活小主人”课程体系,在课程与儿童融合的过程中彰显群体及个体的意愿与声音。

基于现状 审思追问

在提倡“教师应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执行计划”的幼儿园课程实施背景下,课程执行者——教师,拥有了弹性、自主的课程执行空间。但在课程实施有效性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追问: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否能与其拥有的课程执行空间相匹配?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如何提升?

基于追问,审视我园的课程实施现状,同样面临着诸多现实的窘境:

●课程离不开对幼儿学习需要的准确捕捉和分析,而许多教师则是在忽略幼儿需要的基础上“想当然地”决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面对幼儿各种各样的兴趣点,教师感到无所适从,缺乏将幼儿的兴趣、需要准确地转化为合理课程的能力。

●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时对课程资源的理解、筛选与整合力不从心,资源多种多样但是不知如何利用。

●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能支撑对幼儿行为的科学观察和分析以及对深度学习的推进……

多维切入 行动探寻

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缺失已成为我园“我是生活小主人”课程推进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我们一方面扎根于课程理论框架里探索,另一方面扎根于真实的课程情境中实践,在行走中努力寻找课程建设的内生力量——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行动一:目中有书——夯基行远

课程执行力的提升离不开持续的学习。园区通过自学、专题学、分享学等方式研读《幼儿园课程论》、《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早期教育的生成课程》、《幼儿园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等书籍,把握关于“教什么”“为什么教”“如何教”等课程本质的闸述,了解课程生发的基本原理。只有夯实课程理论素养,才能促进课程意识的觉醒,催生课程建设的自觉,真正实现专业成长。

行动二:胸中有纲——“支架”指引

认真研读、解读《纲要》《指南》《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等工具书,领悟幼儿不同年龄发展特点、相关领域核心经验,指引教师对各年龄段幼儿应达到的发展水平有清晰、具体的认识,对课程目标的把握能相对比较到位,能在了解幼儿经验与兴趣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与修订目标,使这些“支架”真正成为教师制定课程方案、课程审议、主题实施、观察与记录等方面的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南,连接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指导课程实践。

行动三:心中有人——回归本原

以“儿童立场”来理解课程,以“儿童发展为本”来实施课程,是教育本原之所在。在提升幼儿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引导教师追问和思考:给儿童提供学习的材料他们感兴趣、能理解吗?能获得直接经验、感性认识和探索体验的吗?当孩子忽然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关注热情,教师是否能把它当做一个信号,就此展开一段水到渠成的探究式学习?当孩子在学习中对某一现象充满好奇,教师是否会鼓励孩子反复验证,寻找答案,并采用自己的方式去展现他的研究过程与结果?……

只有对提供给孩子的课程价值进行追问、反思和质疑,才能在真实的抛接应答中,唤起课程内在的生命活力,实施真正有意义的课程。

行动四:手中有法——贴地行走

继续以幼儿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为着眼点,开展了“回归生活”的课程实践,努力让课程回归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回归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生成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班本活动。

1. 关注资源 支持创生

(1)同一主题中生成班本小主题

各班在实施经过集体审议的主题活动方案时能关注本班幼儿的兴趣,选择大部分孩子感兴趣且能持续深入探究的点,形成本班小的主题活动。

例如:在主题活动《我上幼儿园啦!》实施过程中,教师注意到孩子之间争抢行为多、与同伴交往少、孩子的脸上手上时常出现抓痕等问题。如何让班上的同伴逐渐熟悉,发生更合适的交往互动呢?如何让孩子在与同班的互动中,感受到好朋友的力量?……基于现状小(1)班开展了《幼儿园里朋友多》班本活动。

在大班《丰收的季节》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一起整理收集来的秋天果实,柿子足足有一大篮。柿子是不是水果?硬硬的柿子能吃吗,什么时候才能吃?柿子有哪些催熟方法?……孩子们问题不断,围绕柿子的系列活动由此展开……

这些切入点小的班本主题活动摆脱了预设的课程文本,契合孩子的经验和需求,这样的主题更有趣、更生动,过程中孩子也更为专注。

(2)把日常生活事件纳入课程

课程创生中教师对孩子兴趣、需要的关注和支持不仅仅限于主题活动,他们开始审视一日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真实问题,把日常生活事件纳入到课程中。

幼儿的挑食、偏食是常见现象,在“光盘行动”推进中,小(2)、中(1)的幼儿发现每天有许多饭菜剩下,其中最多的是蔬菜。他们围绕“你认识的蔬菜”“你喜欢吃的蔬菜、你不喜欢吃的蔬菜、为什么不喜欢吃?”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团讨。基于对幼儿的现状分析和他们对蔬菜已有经验,两个班级分别生成了《我和蔬菜做朋友》、《蔬菜总动员》班本活动。

小(3)班老师发现很多孩子入睡晚、入睡难,调查发现在园活动中幼儿最喜欢的是游戏,最不喜欢的是午睡。为什么不喜欢午睡?睡不着怎么办?是不是可以不睡?……随着对午睡问题的关注深入,家长们也参与了进来,孩子们对午睡也有了更多的新认知,还想了许多让自己愉快入睡的办法,午睡也可以成为了一件美好的事情。

餐后散步是幼儿在园生活不可忽缺的一部分。如何在散步环节中最大程度地体现自主呢?大(1)班老师将活动的自主权交还给幼儿,根据自身的需求兴趣,自主结伴,自由开展。孩子们在环节中将打卡路线、创意拼搭、静态写生等活动顺应自身兴趣进行安排,运用自身感官体验、感知园内一花一草、一树一叶。结合时令漫步园内,孩子们不再满足大框架的实体标记,开始由面聚焦于点,对园内各式的树木萌发了好奇心,班本活动《幼儿园的树》引领着孩子们深入地了解树、探究着树的奥秘。

随着各班自主散步活动的开展,中大班的孩子逐步有了规划散步活动的能力,园内慢慢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伴随着轻音乐的旋律,吃完饭的幼儿三三两两从活动室出来,他们遍布各个角落,有的研究花草树木,有的走到种植园,有的在草地上找小虫,有的干脆就坐着发呆……

日常生活中这些寻常时刻,存在着最真实的儿童,这才是他们原生态的生活。

(3)关注幼儿兴趣和需求生成主题

生活中的幼儿越来越鲜活,教师对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必须越来越敏感,课程执行力的提升也必然会在捕捉、判断关键信息的的实践中、在及时回应与适宜支持孩子兴趣的过程中增强。

阳光灿烂的午后,中(2)班幼儿在操场上散步,睿睿发现“我在走,我的影子也在走”,琦琦说:“我的影子会学我,我做什么它也做什么,好神奇啊!”孩子们玩起了影子造型游戏。涵涵跑过来“老师,快看!大树也有影子。”孩子们又相继发现玩具、球、小桥、柱子等都有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围绕光与影的话题也由此展开......他们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来建构自己对光和影的认知。

早晨入园时,大(2)班的明明无意中发现了园区门头上的一个奇怪的图形,“这是什么?”“我知道,这是幼儿园的LOGO,就像交通标志一样。”“这个标志真特别,是什么意思?”“大统华也有标记”、“我可以自己设计标志”……孩子们对LOGO产生了兴趣。孩子们去寻找生活中的各种LOGO,尝试为班级设计LOGO,并采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还为自己设计了新标志,贴在杯架上、毛巾架上……

×

2. 课程故事 展现真实

虞永平教授曾说:研究课程故事不是行政性任务,而是自我鞭策和反思的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实施中,师幼一同观察、一同探究,一起经历发现的一次次的惊喜,一起解决一个个发现的问题……慢慢地教师们开始对自己班级的课程故事津津乐道,于是我们开展了既是分享又是教研的课程故事分享。教师们学习同伴的智慧,认识到班本活动生长的多种可能性,也使教研回归到生活本身,成为最适合教师的行动方式。

课程故事的叙述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不一样的表达可呈现出不一样的叙述之美。后续我园也将尝试多元化的课程叙事方式,其目的只为让教师对儿童的观察更主动,对儿童的解读更精准,对资源的认识更深刻。

3. 观察研修 专题推进

观察孩子才能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才能回应孩子,高质量课程的共同之处是非常重视对孩子的观察、倾听、记录和反思。

课程实施中我们提倡教师采用文字、表格、拍照、录像等多种方式走进现场,记录课程经历中的点滴,如发生的关键事件,孩子的一些典型的语言和行为,记录自己在实施观察中的思考和困惑等。

为提升教师观察、分析、解读孩子的能力,园区开展了系列学习和实操活动:聆听讲座《幼儿行为观察的实用性和精准性》、阅读《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解读》等书籍、开展专题教研《学会观察》、日常活动中的点面观察跟进、观察案例评选等,引领教师们通过记录、分析,系统了解课程开展情况和幼儿的经验水平,并能够及时调整课程方案,使课程能更适合幼儿。

4. 课程闭环 评价跟进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闭环环节。我们之前所采用的学习故事评价、活动中的观察记录评价、课程展示等评价方式还只是零敲碎打。本学期我们将推进课程评价作为教研的重点和抓手,尝试通过规范课程审议流程与内容来实施过程性评价。

一方面,帮助教师明晰目标指引、了解核心经验,基于本班幼儿的前期经验,确定主题内容与实施思路;另一方面,基于课程实践,梳理、聚焦问题,通过审议将问题分解,走进课程实施现场,诊断研究,关注主题行进的过程质量;第三方面,注重主题结束时的反思质量,反思课程目标是否达成、是否关注到幼儿的自主性和深度学习等方面。

另外,我们紧扣《指南》,依托《故事在主题和评价中开始》、《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评价和指导幼儿发展与学习的策略》等书籍的引领,逐步探索主题活动中幼儿自主评价的策略。

教师的课程理念需要在争鸣中得以修正、课程运作的实践需要在研修中得以提炼、课程创生也需要在群体间得以传播推广,在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行动探寻中,扎根于课程现场的教研为我们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后续,园区将继续依托园本教研搭建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平台,逐步探索课程实施经验的共享机制和促进园本研修线性跟进的策略。

当前存在的问题只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继续前行。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当教师真正以提升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为己任,就是园区的课程建设渐入佳境的时候。

来源:溧阳市实验幼儿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