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思想大爆發的軸心時代,中國大地上雙星閃耀,老子的“道”與孔子的“儒”,成爲中國思想的原點。理想主義者孔子用執着的一生,踐行“禮”與“仁”的理念,影響了後世兩千年。

12月7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TV、湖南衛視正式播出,作爲《中國》的首篇,《春秋》給我們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爲民呼告。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啓迪。

影響中國千年的“世紀會面”

春秋戰國時期,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軸心時代”。這一時期,我國的孔子、老子,和希臘蘇格拉底等“三哲”、印度佛陀等先哲一樣,對人類的歷史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並提出意見,孔子和老子的“世紀會面”就發生在這時。

片中,崇尚禮制的孔子來到東周都城洛陽,向當時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老子請教,共同探討“禮”。孔子期待用倫理規範、鮮明禮制拯救社會秩序,而老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爲而治。兩人的觀點雖然相去甚遠,但是道家與儒家這兩大思想體系,以孔子與老子的會面,形成了交流與融合,並流淌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血脈中,影響後世千年。

孔子創辦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學

崇尚禮制的孔子向衆人敞開大門,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所私學。孔子教書的地點叫杏壇,在這裏,他廣收門徒,有教無類。無論出身貴賤、稟賦高下,都可以受到孔子的悉心教導。他教“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以此爲維繫社會運轉的紐帶。他說“仁”:核心是“愛人”,以此爲做人秉持的基本道理。

孔子的“有教無類”,倡導每個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打破了那個時代貴族對知識的壟斷,知識的火種被他遍灑民間,當時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被不斷擴大。

“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響着後世的莘莘學子,無論是過去還是在當下,這個教育思想都是有着極其深遠的教育意義。

14年顛沛流離的周遊列國之旅

很多人不知道,“喪家之犬”這個詞在歷史上第一次被使用,竟然是形容孔子。它也是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一路顛沛流離的一個縮影。

在衛國,因爲被人在國君面前說了壞話,孔子和弟子只待了十個月便匆匆離去;到了宋國,宋國司馬通過砍樹來加害在大樹下研習禮儀的孔子和弟子;到了鄭國,和弟子走散的孔子被人形容爲“喪家之犬”。最嚴重的一次是在公元前489年,孔子一行人由於一場戰爭,被陳、蔡兩國的主事大夫圍堵在荒野之中。整整七天,沒有食物,沒有水,沒有廕庇,直到被圍困的第七天,求救的子貢才終於帶着兵馬回來,一解七日之圍。

但即使這一路悽風苦雨,困苦、掙扎、隱忍、憤懣常常盤踞,理想主義者孔子也從未放棄過。鄭國人說孔子像“喪家之犬”時,孔子卻哈哈大笑:“然哉!然哉!說我像喪家之狗,那個人說得很對啊。”這樣積極樂觀、永不言棄的精神,支撐着孔子風雨交加的這一路,也像一把巨傘,牢牢支撐住他的信仰不滅,精神不倒。

周遊列國14年後,孔子終於回到魯國,回到屬於他的杏壇。相傳,他一生弟子三千,有賢人七十二。他創辦的“有教無類”的私學,極大地影響了當時和後世的教育;他的仁愛思想,成爲後世仰望的高山;他堅守的信仰,是黑暗中最明亮的燈塔。正是他的那些在當時不被理解、不被需要、不被欣賞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後世兩千年。 這些思想,如同一條亙古不絕的大河,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川流不息,不捨晝夜。

紀錄片《中國》節目第二集《衆聲》將於12月8日在芒果TV、湖南衛視同步播出,講述百家爭鳴時代,中華文化的朝氣勃發,敬請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