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辛辛苦苦三十年,奠基了曹魏王朝,卻不料30年不到就大權旁落。曹魏王朝的短命根基在曹操,“三大錯”纔是關鍵。

1、赤壁之戰後不稱帝

如果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曹操起家時是助力,甚至幫助曹操集團“彎道超車”趕上袁紹集團,那麼赤壁之戰後漢天子已經成爲曹操集團進一步發展的阻力。

建安五年(200年)初“衣帶詔案”,司空曹操與漢獻帝劉協的“蜜月期”已經結束。曹司空已經誅滅了國舅董承等人,逼死了漢獻帝的董貴妃,曹操邁出這一步已經不可能回到人臣之位。曹操要想做周公,忽視了漢獻帝只會把曹操看成董卓。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鄴城後,把司空府從許都遷到鄴城。看起來曹操此舉是鞏固對河北的有效控制,其實更是曹操避免與漢獻帝見面,要知道董卓就是覲見漢獻帝時遇刺身亡。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荊州,自己用天子名義無論是對劉備還是對孫權都毫無約束力甚至沒有道義約束力。一句曹操“託名漢相其實漢賊”,已經說明曹操“挾天子”不僅不能號令“諸侯”,反而成爲地方軍閥藉着漢獻帝名義討伐曹操對“大殺器”,“爲漢家除殘去穢”,反而讓漢獻帝成了曹操手上的“燙手山芋”。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正式強迫漢獻帝“禪讓”自己稱帝,以曹操的豐功偉績根本不需要像曹丕後來那樣向世家大族妥協。曹操可以公開提拔寒門精英參與朝政,可以坐鎮洛陽(洛陽還是比鄴城適合做首都)派大將征討四方。曹操一旦稱帝,就不需要“兩面作戰”既要安撫漢臣又要統一天下。曹操也就無需在征討馬超與征討張魯時半途而廢。

漢獻帝禪讓後,恢復稱帝前陳留王的爵位,賜予陳留郡作爲封地,如同周朝封商朝後裔爲宋公,屬於賓客而不是臣屬。曹操大度一點,甚至可以把秦始皇后裔、項羽後裔、袁紹後裔、劉表後裔、公孫瓚後裔都封爲郡公,籠絡地方實力派。沒有直系後裔,趙哥旁系子侄也行。

2、赤壁之戰後沒有早定儲君

曹操熟讀歷史,應該知道儲君的重要性。袁紹、劉表都因爲繼承人問題出現內訌,孫策以孫權爲繼承人,很快鞏固江東局勢。赤壁之戰後既然短期內難以完成全國統一,那麼曹操不僅應該及時稱帝,而且應該早定儲君之位。

如果曹操赤壁之戰後確立儲君,則曹丕是唯一的成年人,他理所當然成爲接班人。曹丕一旦成爲接班人,一方面可以協助曹操處理政務所謂“監國太子”,另一方面可以代表曹操統攝曹操家族,所有的弟弟都要把曹丕看成“新家主”。曹丕一旦擁有凌駕於衆兄弟之上的權威,他就對自己的處境更有安全感,而不是總是擔心儲君地位不保,猜忌曹植、曹彰等人。

曹丕一旦與曹植、曹彰等人君臣名分已定,當然不用提防自家兄弟。曹操即可以把兒子們封王安置在邊防重鎮,不僅拱衛中原,也可以監督異姓王。曹丕後來性格陰鷙,就是與儲君之位遲遲不能穩定有關,這才讓曹丕猜忌自家兄弟,甚至曹家諸侯王成了囚徒,不能在曹家出現危難時率兵勤王。

曹丕儲君之位不穩,導致朝中能臣謀臣分屬曹丕與曹植兩大陣營,甚至相互之間明爭暗鬥,最終出現人才浪費。如果曹丕儲君之位早定,則朝中人才只能協助曹丕穩定後方,即使是丁儀、楊修等人也只能輔佐曹丕,哪裏會有血雨腥風?

曹操喜歡曹植,可以給他更多賞賜,但不可讓他有覬覦儲君之位的野心。這不僅是對曹丕的愛護,也是對曹植的保護。可惜曹操聰明一世,晚年卻糊塗。

3、不注重與世家大族聯姻

東漢是建立在世家大族基礎上,曹操也是在荀彧爲首的穎川士族集團支持下起家的。看看劉表入荊州與蔡氏家族聯姻,看看劉備入川娶了吳懿的妹妹,看看孫權把侄女嫁給江東“四大家族”之一的陸遜,就知道世家大族是不能不籠絡的。

曹操稱帝后,可以讓太子曹丕娶漢獻帝的女兒,但曹操應該與荀彧、鍾繇、陳羣、崔琰、盧植、裴茂、楊彪等大家族聯姻,這才能保證江山穩固。軍事征討與政治聯姻相結合,這才能更快完成天下一統。

曹操主動與世家大族合作,更能夠提現自己的誠意,也能更少做出讓步,例如“九品中正制”這種自掘墳墓的制度必然不會誕生。曹操可以恢復漢初征闢制,甚至選拔民間賢才充實朝廷,既能夠更快完成天下統一,又能保持寒門與世家大族直接的平衡。

如果曹操赤壁之戰後就去籠絡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哪裏需要後來去支持司馬家族?曹操能力遠遠超過曹丕,與世家大族的談判能力當然不是曹丕可比。遼東公孫康,河西宋建 都可以授予爵位爲曹操戍邊。

曹操一直首鼠兩端,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 結果還是逃不了“漢賊”罵名。早知如此,何必如此遮遮掩掩?大丈夫在世,就應該光明磊落。只要能夠恢復全國統一,只要善待漢帝子孫,誰又會指責曹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