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將元朝打敗,其後又打敗了衆多對手,不可否認的是,朱元璋的做法讓漢人從元朝的欺辱中走了出來。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身爲乞丐皇帝,深知民心是最重要的。因此,朱元璋做出了很多讓百姓連連讚歎的事。更爲厲害的是,幾乎沒有讀過書的朱元璋,創造了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是歷史上罕見的盛世之一。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時期的明朝發展的肯定是非常好的,作爲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待百姓和官員都是非常不錯的。隨着朱元璋駕崩,朱元璋的後代開始繼位,這時候的明朝就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說木匠皇帝,身爲一位皇帝,竟然愛好木匠。

皇帝的職責是治理朝政,而木匠皇帝卻沉迷木工技術,這對於一位皇帝來說,肯定是非常不合適的。由此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洪武皇帝“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以後,明軍的規模達到了空前水平——“國初置衛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合計軍隊數量約爲三百一十多萬。在之後的發展中,明朝的軍隊數量就發生了改變。

明朝初年,軍隊幾乎沒有缺額,所以這個數字是相當可靠的。也就是說,在剛剛平定天下、國家生產力尚未恢復、全國生產人口較少的情況下,明軍的規模就達到了三百多萬人。在明朝中後期,軍隊的人數也就在一百多萬人左右。這對於當時的社會而言是無法承受的。但是貿然地裁軍會讓社會瞬間多出爲數衆多且無所事事的退役軍人。

這些人會對社會安危產生很大的威脅。因此施行屯田衛戍制度成了不二之選。從明初的屯軍設計也能看出來:“軍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種”,根據土地的肥瘠程度,也會有其他分配軍力的方案,但屯田士兵都遠多於作戰士兵。衛所制下的明軍作戰能力羸弱是理所當然的——其設計之初的本意就是爲了解決龐大的軍事人口與尚未成長起來的生產人口之間的矛盾。

事實證明,明初的衛所制達到了洪武皇帝的目的,各個衛所不僅能夠自給自足,有的甚至還有盈餘,比如邊荒之地延綏鎮“糧草數至盈十萬”。到了明朝中後期,提出了募兵制。明英宗正統年間——也就是洪武之後第五位皇帝,改革才逐漸拉開序幕。這時候,皇帝對明朝軍制提出改革。

土木堡之變後,明軍京營損失殆盡,各地邊防陷入危機,因爲戰事不斷,爲了彌補軍隊數量的不足,募兵成了常態,時時補充,到了嘉靖時代便大規模展開,衛所制度徹底邊緣化,募兵成爲了明軍主力。募兵制施行以後,明軍的戰鬥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最爲著名的莫過於東南地區的戚家軍、俞家軍,東北地區的關寧騎兵,西北地區的秦兵等。

募兵制最大的缺點是什麼?崇禎年間,財政狀況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每名士兵的年俸已經超過了四十兩,士兵在軍餉不足的情況下,譁變也成了常有的事情,這就直接影響了士兵的忠誠度和士氣值。也就是說,募兵制對明朝中後期的財政產生了重大影響。更爲嚴重的,是募兵制下,部隊的歸屬問題。

就是說,明末的官兵私有化問題素來嚴重,比如各個邊鎮,有規模不小的家丁團體;而募兵制興起以後,部隊大多歸將領所有,比如浙江的招兵,已經不再爲部隊挑選將領了,而是將領自行募兵,募得一百人授把總、募得三千人授總兵。如此一來,軍隊私人化問題就難以逆轉。

崇禎皇帝殉國後,南京京畿有江北四鎮、荊襄有左良玉,擁兵近百萬,但是這些士卒都是爲將官個人效命的部隊。這樣一來,明末時期的軍隊數量並不在少數,只不過皇帝是無權支配的。這些部隊最終的歸宿,都與其將官一致,而從不接受朝廷命令。明朝的募兵制,總的來說,缺點多於優點。

一方面是太晚——沒能在前期逐步找到一個適合自身國情的道路,而在戰事爆發忽然大規模擴軍,不曾考慮後果,更爲重要的是,明朝沒有完善的經濟制度,保證不了部隊龐大的支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