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無才姐

本文由:女子無才便留德(wucai6de)

一個人要想在漫長又短暫的人生中既獲得成功,又獲得幸福,需要同時具備很多品質。

勤奮、堅毅、勇氣、創造力、責任感、同理心、合作和溝通能力,等等等等。

但是如果要說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品質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投票給自信。

自信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精神面貌。

缺乏自信的人,不僅畏畏縮縮,對成功不敢爭取,即便獲得了成功,也會忐忑不安,不能坦然擁有。

這樣一種患得患失的狀態,既限制了個人的發展,也妨礙了幸福的體驗,於個體是無謂的內耗,於人生是極大的遺憾。

可是自信這種珍貴的品質又是最難培養的。

它極爲脆弱,又極易變異。

你沒看錯,是變異。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見到的很多人誇誇其談目中無人,看似自信,其實不堪一擊。

他們各有各的尾巴,一旦被踩到就會一蹦三尺高,風度盡失,體面全無。

比如,那位因脫口秀女演員楊笠一句“爲什麼男人那麼普通卻又那麼自信”氣到變形,主動對號入座而不自知,連容貌攻擊這麼low的招也使出來的某大學著名教授。

這一臉變異的自信堪稱教科書級別了。

心裏要是沒點自卑,還真豁不出去呢!

對於直男這麼難搞的小動物我們自然沒什麼辦法,惹不起躲一躲就算了。

但是對於下一代,我們還是要肩負起教育的責任,幫助他們培養真正的自信。

真正的,不是看起來很厲害,最後滾到溝裏去的那種。

這個過程遠比你想象的要複雜得多。

1

第一層:表揚喂大的自信

如果你還在信奉打壓式教育,覺得父母的責任就是防止孩子“飄起來”,傲嬌到不肯誇獎孩子一句,那麼請允許我尊稱一聲“古人”。

鼓勵式教育對成長更有利,這早已是教育界的共識。

如果你真正用心觀察過很小的孩子,就會發現, 孩子需要誇獎,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樣。

得不到誇獎的孩子是蔫的。

而 被打擊的孩子是會瞬間“自閉”的。

年齡越小的孩子,內在的一切就越脆弱,對負面信息的反應越激烈,我們絕對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

成年人覺得“多大的事兒啊”,可能對孩子來說就是天大的事了,天都要塌下來了。

我的一位好友就曾有過慘痛的教訓。

她的孩子兩三歲時非常喜歡畫畫,當然這些塗鴉大人都是難以欣賞的。

耿直的她有天隨口說了句,畫的都是什麼啊,亂七八糟的。

從此以後,這個孩子再也不肯畫畫。

她急了,想盡辦法去哄,但是這時再怎麼誇都沒有效果了,孩子在畫畫這件事上的信心已經垮掉。

要知道,畫畫填色是對精細動作的極好鍛鍊,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爲將來寫字打下基礎。

後來孩子上了小學,遇到的最大困擾就是書寫問題,總是被老師反覆投訴,課後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訓練、彌補。

“腸子都悔青了”是她的原話。

孩子最初的自信是被誇獎喂大的,但是怎麼誇也要講究技術,誇不好容易變異。

入門技術是要會區分“誇獎天賦”和“誇獎努力”。

聰明漂亮這類屬於天賦,誇獎孩子的天賦就像喂孩子喫糖,一顆兩顆能讓人心情愉悅,喂多了只會導致發胖,哦不,膨脹,不利於形成健康的自我認知。

而且天賦這東西最要命的一點是“人外有人”, 總有人比你更聰明更漂亮,這種差距只能讓人仰天長嘆。

聽慣了大人誇獎天賦的孩子,一旦發現自己沒有那麼了不起,自信坍塌得只會比常人更快。

所以 要表揚孩子,一定要表揚他的努力。

在這一點上連黨媽都操碎了心,怕大家姿勢不對誇出問題,人民日報一連推出15種方法教大家花式誇娃↓(下滑查看更多)

來源:人民日報微博

然而,從教育界的眼光來看,這還只是入門款。

更高階的技術還要求區分“讚揚”和“鼓勵”。

《正面管教》一書的作者、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Jane Nelsen)就提出,讚揚和鼓勵是有本質區別的。

讚揚傳達的是一種美化和認可,背後隱藏着家長的權威性和操縱性。

過多的讚揚會令剝奪孩子的自我成就,令孩子對他們的評價產生依賴性,一旦缺少他人的認可,他們就感覺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而 鼓勵傳達的是尊重、欣賞和信任,能夠促進孩子內省、激發他們的責任感、令他們鼓起勇氣。

受到鼓勵的孩子更能夠看見自己的內在價值,無需他人的認可,他們更自信、自立。

如果你難以區分自己想對孩子說的話是讚揚還是鼓勵,簡·尼爾森建議大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我是在激勵孩子自我評價,還是依賴於別人的評價?

我是在尊重孩子,還是在擺家長的架子?

我是看到了孩子的觀點,還是隻看到了我自己的觀點?

我會對朋友這麼說話嗎?

其實再看人民日報提出的15條表揚方式,有一些語氣還是居高臨下了些。

這在孩子小的時候問題不大,從青春期開始恐怕就會出現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最懶得搭理的就是權威。

要鼓勵一個羽翼漸豐、自我意識覺醒的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像朋友一樣肯定他。

擺架子式的評價只會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

所以,“你表現得非常好”、“真高興你做出這樣的選擇”這類話術還是省省了,一句“哇哦,太酷了”可能要管用得多。

另外還有一種誇獎方式叫做 “聲東擊西”,在別人面前誇獎孩子,有意無意地讓孩子聽到,效果直接翻倍。

誰試誰知道。

2

第二層:成功堆積的自信

被表揚喂大的自信非常單薄,如果沒有實力做內襯,往往不堪一擊。

人的自我價值是一個不斷論證的過程,需要不斷地用成功去強化。

這裏所說的成功,不需要什麼驚天偉業,那些墊墊腳尖就能夠到的小目標足矣。

在舉人的例子之前,我先舉個狗的。

小時候家裏曾經養過一隻不太靈光的小狗,四肢比我還不協調,跑着跑着就會莫名其妙滑一跤,滴溜溜滾到一邊去的那種。

它總想去花壇裏玩,但是實力不允許,每天只好在花壇邊上徘徊嗚咽。

有一天大概是作出了狗生最重大的決定,汪星人打算放腿一搏了。

先是繞着花壇走了幾圈,目光如炬地觀察地形,如果狗有眉頭的話,那肯定已經冷峻地皺成一坨。

終於,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那裏的臺階磨損得多些,比邊上要低一點點。

汪星人興奮起來,開始在成功的邊緣瘋狂試探,一次次攀爬跳躍摔倒滾出,相當倔強,相當勵志。

最後它成功了,那一刻我才知道狗也是會歡呼的。

從此以後,汪星人的氣質都不一樣了,開始在我家橫着走,就連摔跤的姿勢都十分囂張。

再也沒有哪個臺階可以阻止它。

小孩和小狗其實很像,就像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一樣。

大麥小時候上中文學校,總是沒辦法把字完全寫進格子裏,每次都氣到滿地打滾鬼哭狼嚎。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寫字不宜太早,即使老師家長都不給孩子壓力,他們也會有挫敗感。)

她喜歡上寫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是從發現自己能把字寫好,“和書上印的一樣”,開始的。

小米很多方面都像學渣,最不喜歡的就是彈琴。

她學鋼琴完全是爲了不浪費鋼琴,天賦和興趣都一般般。

一般到就連報名參加鋼琴比賽都被老師嫌棄,尷尬而不失禮貌地想要勸退。

可是,當她啃下了那首老師認爲難度太大、不可能學會的曲子之後,就開始走路帶風,邁起了六親不認的步伐。

從此再也沒說過“我不會,我不行”這種話。

這些在我們看來根本不足掛齒的“成功”,在孩子的世界裏卻是里程碑一樣地存在。

沒有什麼比“我知道自己能行”更重要的了,這意味着“我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所以, 不要忽視孩子在成長道路上遇到的困難,陪伴他們,鼓勵他們,必要的時候幫助他們,給他們一些墊墊腳尖就能完成的目標,珍視他們取得的哪怕微不足道的成功,都是在爲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添磚加瓦。

被小小的成功養大的孩子不見得真就有多出類拔萃,但是沿着這條路走下去,誰又敢說他們將來不會獲得巨大的成功呢?

3

第三層:失敗錘鍊的自信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做到前兩層足矣。

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不確定因素又多了起來。

讚揚也好,鼓勵也好,成功也好,可能都不足以讓一個人充滿自信。

是的,哪怕是獲得巨大成功的那些天之驕子們,都未必自信。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做“冒名頂替者症候羣”,是一種不被收錄的精神疾病,集中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

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羣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

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運氣、時機這些外因,或者別人誤認爲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

他們認爲自己是“冒名頂替者”,不值得獲得成功。

很多名人,比如娜塔莉·波特曼、凱特·溫斯萊特、艾瑪·沃特森等等,都曾公開承認自己患有此症。

雖然目前心理學還未對此作出論斷,但分析這些名人的經歷其實不難看出,該病症多半和過早獲得成功、人生過於順遂有關。

一切來得太容易,輕飄飄的沒有厚重感,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夠牢牢抓住。

而那些歷經千辛萬苦、百折不撓才獲得成功的名人則很少會有這種症狀。

在我讀過的所有名人傳記中,最喜歡的是《林肯外傳》,這本書可以改個名字叫《林肯倒黴的一生》。

在荒野中成長的赤貧的童年、鬱郁不得志的青年、屢戰屢敗到讓人失去耐心的競選、從一開始就輸得停不下來的南北戰爭……

簡直就是拿失敗當飯喫的一生。

但是林肯一生中贏了兩次,一次令他成爲美國總統,另一次令他成爲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林肯

後人常常把林肯比作基督,因爲無論是對他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對他的同僚還是政敵,都表現出近乎聖人般的謙卑。

但是他的前祕書卻一語道破真相:

“沒有一位偉人是真正謙卑的。”

林肯的自信從不浮於表面,卻已深入骨髓。

無論遭受怎樣的質疑、詆譭、挑釁和攻擊,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毫不動搖,毫不退讓。

一次次數不清的失敗鑄就了他的鋼鐵之身,信念早已堅不可摧。

有趣的是,《林肯外傳》的作者戴爾·卡內基前半生也是個倒黴蛋。

貧寒的家境令他從小就極度自卑,一次調皮搗蛋還令他失去了一根食指,在學校就像透明人一樣被忽略,遇到喜歡的女孩也不敢表白。

在他當時的中學裏,要出人頭地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成爲體育明星,二是贏得每年的演講比賽。

瘦弱的卡內基知道自己無法成爲體育明星,於是把賭注押在了演講上。

對一個內向的孩子來說,站上演講臺絕非易事。

他參加了十二次,輸了十二次,一度想到自殺。

但是最後一次,他贏了。

這次成功令他發現了自己不容忽視的才能,也由此打開了傳奇的一生。

數年後,他靠開設培訓班、教授演講技能火遍全美,乃至全世界,成爲20世紀最偉大的成功學大師。

《時代週刊》甚至聲稱,“除了自由女神,卡內基或許就是美國的象徵”。

戴爾·卡內基

可以說,如果沒有那十二次失敗,就不會有後來的卡內基。

當他日後在演說臺上意氣風發、侃侃而談時,那份從容自信背後,十二次失敗的分量要超過任何一次成功。

我們爲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拿到爽劇劇本,一路順風順水登上人生巔峯。

且不說人生是否真的可以一爽到底,就算可以,他們能夠受之坦然嗎?

那些“冒名頂替者”也許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 除了前面說到的小小的成功,我們還要鼓勵孩子去迎接大大的挑戰,去接受失敗的洗禮。

德語中有個詞我特別喜歡,durchbeißen,本意是“咬穿”,引申爲咬牙堅持、克服困難。

沒有經歷過durchbeißen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只有拼盡全力“咬穿”過,流過血流過淚,纔會對成功受之無愧。

4

第四層:真正的自信,是接受平凡

雖說實力是自信的內核,但是兩者之間卻不是、也不應該是正比例關係。

因爲對成功的追求永遠沒有盡頭。

我們不能說,只有那個世界第一才配擁有自信,其它七十幾億人都不配。

更何況,就算是世界冠軍,也只是在某個狹窄的領域而已,一旦離開這個領域,弱點就會暴露出來。

所以, 如果一味事事爭先,往往會越來越不自信,因爲永遠會遇到更強的人。

只有接受自己的平凡,雙腳才真正踩到地,內心纔會踏實起來。

一些讀者誤以爲我文字跳脫、時常調侃是因爲覺得自己好優秀,或者覺得自己的孩子好優秀,早就以成功者自居,其實完全不是這回事。

回顧我的人生經歷,碾壓別人的時間很短,被別人碾壓的時間很長。

我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遇到牛人猛人神人,不斷驗證自己只是個普通人類的過程。

很早的時候我就意識到,有些人的天分是自己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

我的孩子並沒有跳出我的基因,她們仍然是普通孩子。

她們身邊,有連跳兩級仍然門門第一的孩子,有高考幾乎滿分的孩子,有體育在州里奪冠的孩子,有上了兩節鋼琴課老師就不敢教的孩子……

如果要去比較,只會有無窮無盡的煩惱。

但是我們仍然自信,從不羨慕別人,也從不否定自己。

這樣的自信來自對生活的掌控感、自我成就的滿足感,和得到家人重視所產生的不可替代感。

儘管對世界來說,我們只是不起眼的分母,但是對家人來說,我們是不能失去的至愛,對自己來說,我們是全部命運的主宰。

不是世界第一,卻是世界唯一。

曾經有朋友很困惑,問我到底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我說:

比所有技巧和話術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從內心真正欣賞自己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從內心真正欣賞自己。

你的注意力是在自己身上,還是在別人身上?

你是否介意別人的評價?

你是否敬重自己的對手?

你能否區分競爭的成敗和個人的成敗?

你能否坦然接受面對現實,接受平凡?

你是否覺得自己獨一無二,不可替代?

一個孩子成長最好的基石,是父母的自信,和開闊的人生觀。

你能做到發自內心欣賞孩子嗎?分享一下吧~

來源: 女子無才便留德(wucai6de),作者:無才姐,資深留德華,淡定倆娃媽。當你感到煩躁、焦慮、挫敗的時候,不妨用一杯下午茶的時間,看一看無才姐的爆笑故事,聽一聽無才姐的歪理邪說,看看這個才華有限而熱情有餘的女子,是如何把一地雞毛的生活過成了科學段子。原標題:《培養孩子的自信有多難?竟然驚動了人民日報》轉載已獲授權。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元元#畫畫#變異#人民日報收藏

這一臉變異的自信堪稱教科書級別了。

心裏要是沒點自卑,還真豁不出去呢!

對於直男這麼難搞的小動物我們自然沒什麼辦法,惹不起躲一躲就算了。

但是對於下一代,我們還是要肩負起教育的責任,幫助他們培養真正的自信。

真正的,不是看起來很厲害,最後滾到溝裏去的那種。

這個過程遠比你想象的要複雜得多。

1

第一層:表揚喂大的自信

如果你還在信奉打壓式教育,覺得父母的責任就是防止孩子“飄起來”,傲嬌到不肯誇獎孩子一句,那麼請允許我尊稱一聲“古人”。

鼓勵式教育對成長更有利,這早已是教育界的共識。

如果你真正用心觀察過很小的孩子,就會發現, 孩子需要誇獎,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樣。

得不到誇獎的孩子是蔫的。

而 被打擊的孩子是會瞬間“自閉”的。

年齡越小的孩子,內在的一切就越脆弱,對負面信息的反應越激烈,我們絕對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

成年人覺得“多大的事兒啊”,可能對孩子來說就是天大的事了,天都要塌下來了。

我的一位好友就曾有過慘痛的教訓。

她的孩子兩三歲時非常喜歡畫畫,當然這些塗鴉大人都是難以欣賞的。

耿直的她有天隨口說了句,畫的都是什麼啊,亂七八糟的。

從此以後,這個孩子再也不肯畫畫。

她急了,想盡辦法去哄,但是這時再怎麼誇都沒有效果了,孩子在畫畫這件事上的信心已經垮掉。

要知道,畫畫填色是對精細動作的極好鍛鍊,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爲將來寫字打下基礎。

後來孩子上了小學,遇到的最大困擾就是書寫問題,總是被老師反覆投訴,課後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訓練、彌補。

“腸子都悔青了”是她的原話。

孩子最初的自信是被誇獎喂大的,但是怎麼誇也要講究技術,誇不好容易變異。

入門技術是要會區分“誇獎天賦”和“誇獎努力”。

聰明漂亮這類屬於天賦,誇獎孩子的天賦就像喂孩子喫糖,一顆兩顆能讓人心情愉悅,喂多了只會導致發胖,哦不,膨脹,不利於形成健康的自我認知。

而且天賦這東西最要命的一點是“人外有人”, 總有人比你更聰明更漂亮,這種差距只能讓人仰天長嘆。

聽慣了大人誇獎天賦的孩子,一旦發現自己沒有那麼了不起,自信坍塌得只會比常人更快。

所以 要表揚孩子,一定要表揚他的努力。

在這一點上連黨媽都操碎了心,怕大家姿勢不對誇出問題,人民日報一連推出15種方法教大家花式誇娃↓(下滑查看更多)

來源:人民日報微博

然而,從教育界的眼光來看,這還只是入門款。

更高階的技術還要求區分“讚揚”和“鼓勵”。

《正面管教》一書的作者、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Jane Nelsen)就提出,讚揚和鼓勵是有本質區別的。

讚揚傳達的是一種美化和認可,背後隱藏着家長的權威性和操縱性。

過多的讚揚會令剝奪孩子的自我成就,令孩子對他們的評價產生依賴性,一旦缺少他人的認可,他們就感覺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而 鼓勵傳達的是尊重、欣賞和信任,能夠促進孩子內省、激發他們的責任感、令他們鼓起勇氣。

受到鼓勵的孩子更能夠看見自己的內在價值,無需他人的認可,他們更自信、自立。

如果你難以區分自己想對孩子說的話是讚揚還是鼓勵,簡·尼爾森建議大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我是在激勵孩子自我評價,還是依賴於別人的評價?

我是在尊重孩子,還是在擺家長的架子?

我是看到了孩子的觀點,還是隻看到了我自己的觀點?

我會對朋友這麼說話嗎?

其實再看人民日報提出的15條表揚方式,有一些語氣還是居高臨下了些。

這在孩子小的時候問題不大,從青春期開始恐怕就會出現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最懶得搭理的就是權威。

要鼓勵一個羽翼漸豐、自我意識覺醒的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像朋友一樣肯定他。

擺架子式的評價只會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

所以,“你表現得非常好”、“真高興你做出這樣的選擇”這類話術還是省省了,一句“哇哦,太酷了”可能要管用得多。

另外還有一種誇獎方式叫做 “聲東擊西”,在別人面前誇獎孩子,有意無意地讓孩子聽到,效果直接翻倍。

誰試誰知道。

2

第二層:成功堆積的自信

被表揚喂大的自信非常單薄,如果沒有實力做內襯,往往不堪一擊。

人的自我價值是一個不斷論證的過程,需要不斷地用成功去強化。

這裏所說的成功,不需要什麼驚天偉業,那些墊墊腳尖就能夠到的小目標足矣。

在舉人的例子之前,我先舉個狗的。

小時候家裏曾經養過一隻不太靈光的小狗,四肢比我還不協調,跑着跑着就會莫名其妙滑一跤,滴溜溜滾到一邊去的那種。

它總想去花壇裏玩,但是實力不允許,每天只好在花壇邊上徘徊嗚咽。

有一天大概是作出了狗生最重大的決定,汪星人打算放腿一搏了。

先是繞着花壇走了幾圈,目光如炬地觀察地形,如果狗有眉頭的話,那肯定已經冷峻地皺成一坨。

終於,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那裏的臺階磨損得多些,比邊上要低一點點。

汪星人興奮起來,開始在成功的邊緣瘋狂試探,一次次攀爬跳躍摔倒滾出,相當倔強,相當勵志。

最後它成功了,那一刻我才知道狗也是會歡呼的。

從此以後,汪星人的氣質都不一樣了,開始在我家橫着走,就連摔跤的姿勢都十分囂張。

再也沒有哪個臺階可以阻止它。

小孩和小狗其實很像,就像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一樣。

大麥小時候上中文學校,總是沒辦法把字完全寫進格子裏,每次都氣到滿地打滾鬼哭狼嚎。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寫字不宜太早,即使老師家長都不給孩子壓力,他們也會有挫敗感。)

她喜歡上寫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是從發現自己能把字寫好,“和書上印的一樣”,開始的。

小米很多方面都像學渣,最不喜歡的就是彈琴。

她學鋼琴完全是爲了不浪費鋼琴,天賦和興趣都一般般。

一般到就連報名參加鋼琴比賽都被老師嫌棄,尷尬而不失禮貌地想要勸退。

可是,當她啃下了那首老師認爲難度太大、不可能學會的曲子之後,就開始走路帶風,邁起了六親不認的步伐。

從此再也沒說過“我不會,我不行”這種話。

這些在我們看來根本不足掛齒的“成功”,在孩子的世界裏卻是里程碑一樣地存在。

沒有什麼比“我知道自己能行”更重要的了,這意味着“我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所以, 不要忽視孩子在成長道路上遇到的困難,陪伴他們,鼓勵他們,必要的時候幫助他們,給他們一些墊墊腳尖就能完成的目標,珍視他們取得的哪怕微不足道的成功,都是在爲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添磚加瓦。

被小小的成功養大的孩子不見得真就有多出類拔萃,但是沿着這條路走下去,誰又敢說他們將來不會獲得巨大的成功呢?

3

第三層:失敗錘鍊的自信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做到前兩層足矣。

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不確定因素又多了起來。

讚揚也好,鼓勵也好,成功也好,可能都不足以讓一個人充滿自信。

是的,哪怕是獲得巨大成功的那些天之驕子們,都未必自信。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做“冒名頂替者症候羣”,是一種不被收錄的精神疾病,集中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

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羣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

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運氣、時機這些外因,或者別人誤認爲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

他們認爲自己是“冒名頂替者”,不值得獲得成功。

很多名人,比如娜塔莉·波特曼、凱特·溫斯萊特、艾瑪·沃特森等等,都曾公開承認自己患有此症。

雖然目前心理學還未對此作出論斷,但分析這些名人的經歷其實不難看出,該病症多半和過早獲得成功、人生過於順遂有關。

一切來得太容易,輕飄飄的沒有厚重感,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夠牢牢抓住。

而那些歷經千辛萬苦、百折不撓才獲得成功的名人則很少會有這種症狀。

在我讀過的所有名人傳記中,最喜歡的是《林肯外傳》,這本書可以改個名字叫《林肯倒黴的一生》。

在荒野中成長的赤貧的童年、鬱郁不得志的青年、屢戰屢敗到讓人失去耐心的競選、從一開始就輸得停不下來的南北戰爭……

簡直就是拿失敗當飯喫的一生。

但是林肯一生中贏了兩次,一次令他成爲美國總統,另一次令他成爲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林肯

後人常常把林肯比作基督,因爲無論是對他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對他的同僚還是政敵,都表現出近乎聖人般的謙卑。

但是他的前祕書卻一語道破真相:

“沒有一位偉人是真正謙卑的。”

林肯的自信從不浮於表面,卻已深入骨髓。

無論遭受怎樣的質疑、詆譭、挑釁和攻擊,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毫不動搖,毫不退讓。

一次次數不清的失敗鑄就了他的鋼鐵之身,信念早已堅不可摧。

有趣的是,《林肯外傳》的作者戴爾·卡內基前半生也是個倒黴蛋。

貧寒的家境令他從小就極度自卑,一次調皮搗蛋還令他失去了一根食指,在學校就像透明人一樣被忽略,遇到喜歡的女孩也不敢表白。

在他當時的中學裏,要出人頭地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成爲體育明星,二是贏得每年的演講比賽。

瘦弱的卡內基知道自己無法成爲體育明星,於是把賭注押在了演講上。

對一個內向的孩子來說,站上演講臺絕非易事。

他參加了十二次,輸了十二次,一度想到自殺。

但是最後一次,他贏了。

這次成功令他發現了自己不容忽視的才能,也由此打開了傳奇的一生。

數年後,他靠開設培訓班、教授演講技能火遍全美,乃至全世界,成爲20世紀最偉大的成功學大師。

《時代週刊》甚至聲稱,“除了自由女神,卡內基或許就是美國的象徵”。

戴爾·卡內基

可以說,如果沒有那十二次失敗,就不會有後來的卡內基。

當他日後在演說臺上意氣風發、侃侃而談時,那份從容自信背後,十二次失敗的分量要超過任何一次成功。

我們爲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拿到爽劇劇本,一路順風順水登上人生巔峯。

且不說人生是否真的可以一爽到底,就算可以,他們能夠受之坦然嗎?

那些“冒名頂替者”也許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 除了前面說到的小小的成功,我們還要鼓勵孩子去迎接大大的挑戰,去接受失敗的洗禮。

德語中有個詞我特別喜歡,durchbeißen,本意是“咬穿”,引申爲咬牙堅持、克服困難。

沒有經歷過durchbeißen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只有拼盡全力“咬穿”過,流過血流過淚,纔會對成功受之無愧。

4

第四層:真正的自信,是接受平凡

雖說實力是自信的內核,但是兩者之間卻不是、也不應該是正比例關係。

因爲對成功的追求永遠沒有盡頭。

我們不能說,只有那個世界第一才配擁有自信,其它七十幾億人都不配。

更何況,就算是世界冠軍,也只是在某個狹窄的領域而已,一旦離開這個領域,弱點就會暴露出來。

所以, 如果一味事事爭先,往往會越來越不自信,因爲永遠會遇到更強的人。

只有接受自己的平凡,雙腳才真正踩到地,內心纔會踏實起來。

一些讀者誤以爲我文字跳脫、時常調侃是因爲覺得自己好優秀,或者覺得自己的孩子好優秀,早就以成功者自居,其實完全不是這回事。

回顧我的人生經歷,碾壓別人的時間很短,被別人碾壓的時間很長。

我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遇到牛人猛人神人,不斷驗證自己只是個普通人類的過程。

很早的時候我就意識到,有些人的天分是自己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

我的孩子並沒有跳出我的基因,她們仍然是普通孩子。

她們身邊,有連跳兩級仍然門門第一的孩子,有高考幾乎滿分的孩子,有體育在州里奪冠的孩子,有上了兩節鋼琴課老師就不敢教的孩子……

如果要去比較,只會有無窮無盡的煩惱。

但是我們仍然自信,從不羨慕別人,也從不否定自己。

這樣的自信來自對生活的掌控感、自我成就的滿足感,和得到家人重視所產生的不可替代感。

儘管對世界來說,我們只是不起眼的分母,但是對家人來說,我們是不能失去的至愛,對自己來說,我們是全部命運的主宰。

不是世界第一,卻是世界唯一。

曾經有朋友很困惑,問我到底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我說:

比所有技巧和話術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從內心真正欣賞自己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從內心真正欣賞自己。

你的注意力是在自己身上,還是在別人身上?

你是否介意別人的評價?

你是否敬重自己的對手?

你能否區分競爭的成敗和個人的成敗?

你能否坦然接受面對現實,接受平凡?

你是否覺得自己獨一無二,不可替代?

一個孩子成長最好的基石,是父母的自信,和開闊的人生觀。

你能做到發自內心欣賞孩子嗎?分享一下吧~

來源: 女子無才便留德(wucai6de),作者:無才姐,資深留德華,淡定倆娃媽。當你感到煩躁、焦慮、挫敗的時候,不妨用一杯下午茶的時間,看一看無才姐的爆笑故事,聽一聽無才姐的歪理邪說,看看這個才華有限而熱情有餘的女子,是如何把一地雞毛的生活過成了科學段子。原標題:《培養孩子的自信有多難?竟然驚動了人民日報》轉載已獲授權。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元元

相關文章